邱琳芸
用好闲暇时间,自拟文学书籍阅读计划,是提升自身文学知识积累素养的阶梯。从阅读《朝花夕拾》,到阅读一众列入指导性学习名录的中外名著,我的每一次阅读都有收获。如今,这份阅读的收获,还在延续着。现在我从浅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来悟一悟阅读的收获。
这部原名《旧事重提》后更名《朝花夕拾》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既然是“回忆的记事”,自然侧重性地呈现着鲁迅曾经的生活记忆。那段青葱岁月的洗礼,不止是其经历的变迁,亦是其性格的养成。那些童年少年时代在绍兴家中和私塾的场景,虽物是人非,却历历在目。及至他从家乡到南京,辗转到日本留学,后归国任教的往事,所见所闻所历,无不是前路漫漫,无不是前路坎坎。多少伤心事,无声文字里;多少伤离别,有泪少年时。
鲁迅曾是家境殷实的江南富庶官宦之家,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因为经历封建社会的变故而笼罩着内心的阴霾。尽管鲁迅总是在字里行间运用尽可能温情的文字,但他的愤怒和抨击却藏在每一个字句里,折射着那个社会的腐朽和离奇。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把鲁迅视为那个时代真正的战士或是孤勇者吧。
在《朝花夕拾》整体篇章中,鲁迅的行文手法充满了对比和讽刺。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鲁迅大篇幅回顾了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用春秋笔法衬托出在三味书屋机械式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制度的极其不满。读《藤野先生》中:“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但藤野先生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的修辞手法,较好地写出了学者的那种不拘小节又孜孜以求的治学品质和为人师表。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朝花夕拾》的情感流露,随着我的年岁渐长而愈发能感同身受。鲁迅总想在那个纷扰的社会现实中,寻找到乌托邦式的理想国,为夕拾朝花的绚烂而回忆童年少年时,憧憬将来未来时。
读罢《朝花夕拾》,我也在找寻自己的童年少年啊!那些字句、那些段落、那些回忆,如同我的往事一般,也在字里行间呈现。我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读到了沧桑,读懂了岁月,读出了成长。
(作者系桑植县第一中学2406班学生 指导老师:周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