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4年08月19日

国际传播中“乡村形象”的立体建构

贺 敏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传播也亟待跟上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乡土中国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乡村形象“出海”,对于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形象“出海”:成效初显,挑战并存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这些变化使乡村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数字乡村、新农人计划、乡村守护人等利好相继推出,越来越多新农人投身乡村短视频创作热潮。他们记录乡村图景、挖掘乡村资源、讲述乡村故事,依凭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可视化创作,拓宽了乡村叙事和传播空间,开启了美丽乡村故事创造性表达新契机。如贵州“村BA”以独特的乡村风情和激情四溢的比赛场景,成为“现象级”的网红话题;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生活短视频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但整体而言,乡村形象“出海”仍面临困境和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传播中表现出城市中心主义倾向,乡村国际传播资源、渠道搭建与技能素养不足,缺乏专业的国际传播团队和有效的传播策略。对乡村文化的创新和转化不足,导致国际受众对中国乡村形象的认知存在偏差,一些国际媒体和公众对中国乡村的印象还停留在落后、封闭的刻板印象中。

乡村形象蝶变:全面发展,空间广阔

放眼今日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从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一幅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正灿然铺展。

脱贫攻坚的胜利,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形象旧貌换新颜。泥泞的小路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所取代,破旧的土坯房升级为明亮舒适的砖瓦房,易地搬迁的村民告别世代居住的穷山恶水,搬进新居,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给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由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基地逐渐转变为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生态宜居于一体的多元发展空间。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项目等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振兴战略还注重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让古老村落、传统民俗、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中国乡村的发展和形象的蝶变,为乡村国际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呈现空间,《乡村振兴在中国》《记住乡愁》等系列纪录片从多方面展现了乡村生态新风貌、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人物故事,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讲好乡村故事:文明互鉴,实力提升

在乡村形象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对促进中华文明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讲好乡村故事,有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中国乡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许多乡村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讲好乡村故事,可以将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风情、文化呈现给世界,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多样性、连续性和创新性。李子柒的乡村短视频对中国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和手工艺的展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就是很好的例证。

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讲述乡村发展故事,分享发展经验,可以让更多海外人士了解中国发展的成就,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支持,进而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中国减贫故事》通过真实的脱贫故事,展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中国政府精准施策、全力以赴的决心和行动。这些故事不仅激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趣,更用中国文化中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深深打动海外观众。

乡村形象建构:深化内涵,创新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创新叙事视角和传播路径,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新面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构建兼容并蓄的乡村文化形象。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现代中国乡村绿树环绕、山花烂漫、文化深远、民风淳朴,这些富含文化内涵和多元共生的乡村形象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国智慧,构筑了国际受众对异域风情的寓居想象,形塑了他们对中国乡村“底蕴深厚、民富村兴”的认知图式。央视纪录片《十八洞——苗鼓敲出幸福歌》从赶秋节切入,将传统苗鼓故事与乡音乡情、乡村发展相结合,向世界展示了现代中国乡村的多元文化形象。

注重普适性与共情性传播策略。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普适性话题既能坚持主体意识,又使受众乐于接受其他价值观念。媒介化时代的国际传播更服务于人的情感需求,而外籍讲述视角,可以引领国外受众从浅层认识转为对中国乡村的深层理解。湖南日报融媒体报道《文学里的村庄》将文学中的乡情与现代“山乡巨变”相结合,通过文学引发情感共鸣,增强了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同感。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以外国主持人镜头叙述和自我独白的方式,展现了“他塑”视角下中国乡村的多元魅力,为乡村国际传播增添了层次和深度。

拓展多元连通的传播媒介。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形象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路径。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因其直观、生动、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塑造乡村形象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项目也是乡村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纪录片《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由美国旅行作家保罗·萨洛佩科带领观众走访云南、四川等地,真实反映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他还在14个国际社区平台分享自己的800条经历和看法,赢得了超40万国际观众的关注。

--> 2024-08-19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84632.html 1 国际传播中“乡村形象”的立体建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