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启年
这是一封写于1950年10月8日的书信,只有800字。
这封74年前的信纸,虽已泛黄,但隽秀的毛笔小楷,字迹依然十分清晰。信由重庆市打铜街大同银行二野三十四师寄出,写信人是革命烈士侯德芳,收信人是湖南省大庸县西庸乡第九保竹园坡漆育湘。
漆育湘是侯德芳烈士的妻子。这封家书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我们迫不及待地向这封信的持有人侯德芳烈士的孙女侯俊敏寻找答案。
亲爱的湘:
接到你七月廿六日的信,内情明楚,使我精神十分愉快,知你及两儿身体均佳,家中时常得到优待,度过饥馑之月,这是人民政府优待革命军人家属的,理应如此,这能谈得上谢我吗?情在夫妇,何用客套,愧无余资寄给你用,心时感不安,实因待遇太少,请原谅。
湘,近来你大有进步,写的信,语句很通顺,更无别字,较往日好多了,我很高兴,是值得向你学习的。关于两儿读书的问题,虽不要我担心,可是我对两儿教育的关怀,是未忘时刻的。目前本保未设立小学,许多儿童失学,岂不把幼年时代记忆力最强的宝贵时光浪费,是多么的可惜。我也知道你的琐碎事多,没暇教育两儿,只要在你可能范围,能抽出一点时间,教两儿读书,每天不用求多,教二三个生字。教的方法,每生字构成,先教笔顺,使写字笔画不致絮乱,后进行详细讲解,每字用意,并亲自监视。两儿在一块儿学时,并举例说明读书识字的好处,和不读书不识字的痛苦。好在两儿并不愚蠢,一定能听你教训的,每天两三个生字,保证能学会的。不过做母亲的对儿子是要多操点心的,就是将来本保设立小学,他们有机会入学读书,也有了基础,容易进步,将来长大成人,能写会算,不求别人,自己多么便利。谁人不说,你教子有方,亦是你的光荣,这一点希你做到。
伊是极贤能聪慧的人,目前专制政府已推翻,封建剥削已完蛋,新中国各方面,正在积极加紧建设。首先注重提倡文化学习,不论军队机关学校工厂,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同时无论做哪种工作,缺少文化是不行的,终久是被淘汰的,由此更证明文化的重要。请你对两儿文化关心教育,芳无任感谢。再者,希你今后多赐南针指教,毫无客气大胆地指出我的缺点,使我随时加以改正,是盼。天气凉了,望你保重身体,虚心照料两儿。近来我在队身体及一切均好,请勿念,再会吧。祝你健康。并向岳父母大人福体健康及阖宅老幼安好,一一请代为致意。
夫侯德芳
1950年10月8日书于重庆大同银行
漆育湘是大庸龚郑漆王四大旺族漆家之后裔。漆育湘的祖母幼承庭训、诗书俱佳,年轻时候,在养云山房承担了教育侯家儿女的任务。某个夜晚,正在上课的她,忽闻刀刀鸟啼,她口占一首“烟笼碧树月轮高,静夜挑灯课尔曹。怪鸟声声啼不住,恼人最是唤刀刀。”她祖母的胞兄,就是光绪皇帝的内阁中书侯昌铭。在京三年的侯昌铭回家仅一个月,又要回京。这位妹妹,在澧水河边送别哥哥,忽有鹧鸪声啼,行不得也哥哥,随口占一首,劝慰哥哥:“乾坤添战壘,风雨送行舟,做客三年久,还家一月留。须眉俱半百,何事复重游?”戊戌变法失败后,解职归里的昌铭哥哥,当然要去看望胞妹。于是留下了一首《竹园坡访胞妹》:“数年问讯南竹坡,第杖询扉一叩关。花雾朦胧三月雨,鳞云莽莽四围山。”
漆育湘自幼受漆侯两家文化的熏陶,知书达理,针线手艺也是一流。她嫁给小她三岁的表弟侯德芳,纯属父母之命,省了媒妁之言,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幸福婚姻。婚后夫妻恩爱,先生一女,再育一男,一个好字,构成幸福一家人。如果不是频繁的战乱,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家。
弃笔从戎的侯德芳,转战南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是夫妻沟通交流唯一的纽带。这封保存完好的家书,是侯德芳收到漆育湘的一封回信。从寄信的地址判断,当时侯德芳还在重庆第二野战军第34师101团,此时女儿9岁,儿子6岁,随后,即编入第47军141师423团赴朝鲜作战。
这封家书,毛笔书写,字迹十分工整,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在信中,有感激政府对军人家属的优待,也谈到没有多余的钱寄给家人的愧疚。更重要的是,反复叮嘱:“只要在你可能范围,能抽出一点时间,教两儿读书,每天不用求多,教二三个生字。教的方法,每生字构成,先教笔顺,使写字笔画不致絮乱,后进行详细讲解,每字用意,并亲自监视。两儿在一块儿学时,并举例说明读书识字的好处,和不读书不识字的痛苦,好在两儿并不愚蠢,一定能听你教训的,每天两三个生字,保证能学会的。不过做母亲的对儿子是要多操点心的,就是将来本保设立小学,他们有机会入学读书,也有了基础,容易进步,将来长大成人,能写会算,不求别人,自己多么便利,谁人不说。你教子有方,亦是你的光荣,这一点希你做到。伊是极贤能聪慧的人,目前专制政府已推翻,封建剥削已完蛋,新中国各方面,正在积极加紧建设,首先注重提倡文化学习,不论军队机关学校工厂,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同时无论做哪种工作,缺少文化是不行的,终久是被淘汰的。由此更证明文化的重要,请你对两儿文化关心教育,芳无任感谢。”
这封保存完整的家书,也是漆育湘一辈子的精神支柱,无数个日日夜夜,她手持书信,反复诵读。现住在竹园坡村八十多岁的覃老先生,是漆育湘在竹园坡村小教书的学生。他回忆,漆育湘老师读着读着,便失声痛哭,不能言语。在漆育湘的日记本里,详细记载着她一直认真教育儿女的事。家庭生活困难,她用灵巧的双手,做些针线活挣钱。
漆育湘无日不企盼战争结束。“检点家余鱼别泪,安排浊酒洗愁肠。”只有在梦里,她见到凯旋归来的丈夫,醒来知是一梦,泪水湿透了枕头。三家馆竹园坡村漆家大院是一条通往湖北的古驿道。来来往往的人儿不断,无数个黄昏,她带着两个儿女,期盼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归来。她进城走亲访友,只要见到有当兵的回来,她都会去打听,“侯德芳回来没有?”
十四年的痴情等待,到了1964年12月29日,苦苦企盼丈夫归来的漆育湘,却收到了一张抗美援朝军人牺牲证明书。这是关于丈夫最后的确切消息,除了牺牲二字,再无其他任何记录。这封家书,成了她丈夫留给她最后的念想。她终于下定决心,要不负所托,要子女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往后的日子,她在日记本上倾诉着对丈夫的思念。“你:27岁把兵当,淮海战役得解放,志愿抗美去援朝,而立之年把命丧。”她对自己也提了更高的要求。“我:为节为名终日劳,养老抚幼把心操,我的愿望已达到,没有什么不能了。”她终身不嫁,把儿女都培养成优秀的人民教师,儿孙满园,四代同堂。90岁高龄的她又写道:“今世任务已完成,虚延岁月过一生,四代同堂也有我,酸甜苦辣都尝尽。”2011年,与丈夫离别了整整63年的漆育湘因病去世。弥留之际,她给家人郑重交代了最后的心愿,在自己的墓碑上,必须刻上丈夫侯德芳的名字,生不能常伴,死亦愿同眠。
这封家书,价值万金,折射着美好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