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湘,接到你七月廿六日的信,内情明楚,使我精神十分愉快,知你及两儿身体均佳,家中时常得到优待,度过饥馑之月,这是人民政府优待革命军人家属的……”
——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西南军区第34师101团卫生队书记侯德芳的家书
这是一封写于74年前的家书,纸张已经泛黄,蝇头小楷依旧清晰可辨。
当时,参军两年的侯德芳正在重庆驻防,即将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这封家书,成了他留给妻儿最后的念想。
家与国的抉择
1950年农历十月初八,初冬的重庆,阵阵寒意袭来。
念及千里之外的爱妻,他提起笔,在信中写道:“天气凉了,望你保重身体,悉心照料两儿,近来我在队身体及一切均好,请勿念,再会吧……”
落款之前,他不忘向岳父母大人及阖宅老幼问安,请妻子代为致意。
两个月后,已是隆冬,这封家书终于抵达湖南省大庸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的竹园坡。
“我的爸爸来信啦!”
侯启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中依然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当时,母亲漆育湘正专注地刺绣,听到这声呼喊,匆忙放下手中针线,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
屋内炉火跳跃,侯启召和弟弟侯启昆紧紧依偎在母亲身旁,漆育湘拿着这封家书,翻来覆去地看,一遍又一遍地读,唯恐遗漏了其中的关键信息,让1949年的遗憾重演。
“当时,爸爸捎信告诉我们,部队将路过后坪,想见见我们。”侯启召回忆,得到消息的母亲,赶忙请乡亲们帮忙,用箩筐挑着自己和弟弟飞奔过去,片刻不敢耽误。
山路崎岖不平,箩筐颠簸摇晃。当他们匆匆赶到时,侯德芳已随部队更换了行军路线,从县城南门口过了河。
这次错过后,他们唯有依靠书信往来。
留下这封家书,侯德芳在朝鲜的一切都成了未解之谜。
经多方寻访,我们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找到了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1师423团战士吴庆双。
看着老战友的照片,吴庆双热泪盈眶,激动地说:“这就是侯德芳,是和我一起打过仗、吃过饭的好兄弟。”
他与侯德芳的故事要从1951年4月说起。
抵达朝鲜后,他们迅速抢建军用机场,到了9月,敌人凶猛的“秋季攻势”来袭。
“我们接到的命令是除掉敌人的地堡,好让部队继续前进。”吴庆双和侯德芳、邱绍义三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朝敌人的地堡发起进攻。
地堡呈“品”字形排列,他们分工明确。侯德芳攻打右边的,邱绍义负责左边的,吴庆双冲击最前面的。
与敌人几轮激烈的火力交锋后,侯德芳率先抵达右侧地堡,悄悄地靠近敌人的观察盲区和扫射死角,果断拔掉手雷的保险栓,朝地堡的射击孔扔了进去。
“为了防止敌人把手雷反向扔回来,侯德芳用手臂堵住了射击孔。”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地堡被炸掉了,侯德芳的手臂却受了重伤。
这次战斗结束,吴庆双和侯德芳都被转移到后方接受治疗,后来,就断了联系。
情与义的守望
山村里,耕种不易,漆育湘凭借一双灵巧的手,把刺绣这门“闺中技艺”变成养家的生计。
“那时候,妈妈绣一天,能给家里换来两顿粮食。”侯启召说,母亲是家中独女,不仅要抚养自己和弟弟,还要悉心照料年迈的外婆。家里劳动力匮乏,粮食只能从别处购置。
新中国成立后,军属优抚政策得以施行,政府发放的优待粮和优待金,帮助他们熬过了饥馑之月。
身在军营的侯德芳得知这一消息,“精神十分愉悦”。
在家书里,他把关系子女人生前程的教育大事提了又提。
从读书识字的笔法技巧,到国家建设的文化需要,侯德芳一一列举,就是希望“极贤能聪慧”的妻子,督促孩子们“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别耽误了“幼年记忆力最强的宝贵时光”。
侯德芳在战场英勇作战时,漆育湘铭记他的嘱托,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教导二三个生字,手把手教会孩子们笔顺和算数。
“家里条件简陋,妈妈就用一块木板和木炭当教具。”侯启召说,母亲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渴望上学的自己和弟弟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周边开办了小学,姐弟俩如愿进了学堂。
发奋读书的姐弟俩,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1952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侯启召陪着弟弟取回了“第一名”的成绩单。她说:“弟弟一直保存着这份成绩单,说等爸爸回来的时候给他看看。”
他们不知道的是,已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父亲,再也不能看见这张成绩单了。
往后的岁月里,母子三人时常坐在村口,看向远方,等了又等,望了又望。
2011年7月31日,与丈夫分别63年,弥留之际的漆育湘,把孩子们唤到身边,留下了她最后的心愿:“在我的墓碑上刻上芳芳的名字,我要和他葬到一起。”
跨越时空的“重逢”
最后一封家书如今已传到侯俊敏的手中。
从小在奶奶漆育湘关心呵护下长大的她,每每与姑妈侯启召聊起爷爷奶奶,总是忍不住悲从中来。
年轻时,侯启召还曾梦到父亲在部队荣升首长衣锦还乡。在梦中,父亲身着军装,英姿飒爽,笑容满面。侯启召激动地奔向父亲,想要拥抱他,只是因为不小心打翻了茶杯,刺耳的声响骤然叫醒了梦中的自己。
醒来后,侯启召哭了许久许久,泪水浸湿了枕头。
如今,母亲和弟弟均已作古。遗憾的是,83岁的侯启召也已经不起长途跋涉,只能让侄女侯俊敏代替他们去东北看一看,去寻找父亲在这个世界上留存的痕迹。
出发的前一晚,她交给侯俊敏一封回给父亲的家书,满怀深情地说:“一定要告诉爷爷,我们一直很想他。”
2024年6月21日。翠柏葱郁、苍松肃立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身着素衣的侯俊敏,手捧鲜花,神情庄重,伫立在烈士英名墙前方。
这座墙高3米,长200米,由138块黑金沙花岗岩组成,墙面上镌刻的174407个名字,代表着197653位烈士。
看到那熟悉的三个字后,侯俊敏低下了头。
距离此地250公里的丹东,是73年前侯德芳离开国门、奔赴朝鲜的最后一站。爷爷的遗骸查无下落,但他的英魂来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