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4年05月02日

以钉钉子精神重“特”兴“产”

朱未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特色产业更是“重头戏”。近年来,从黑龙江抚远的蔓越莓到四川雅安的鱼子酱,从山东枣庄的石榴到河南兰考的泡桐,从湖南张家界的莓茶到贵州铜仁的抹茶……一批批小而精、特而强,蕴含着浓浓乡情的“土特产”,离开“深闺”,走出“深巷”,火爆“出圈”,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引擎”,也成为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助农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已累计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小特产”乘势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从田园搬上餐桌,逐渐成位富民一方的“大产业”。

对各地而言,破译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是:积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活做精“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从“输血”走向“造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加挡提速”村级集体经济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业态不断丰富、动能逐步增强。

做好“土”字文章,用好一方水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第一道“必答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乡村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等禀赋不同。思路上脱离本地实际采取“一窝蜂”地模仿,路径上局限市场热捧的农产品“一拥而上”,形式上一味追求“高大上”,往往会造成乡村产业发展“水土不服”。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唯有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精准把脉特色种养、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庭院经济、非遗文化、养老康养等乡土存量,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味”路线,加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让“土特产”在乡村振兴中当主角、挑大梁。

当前,张家界着力做强“张家界莓茶”“桑植白茶”“慈利杜仲”“武陵源葛根”“张家界大鲵”和“张家界菊花芯柚”“张家界黑猪”“白羽乌鸡”“张家界七姊妹辣椒”“桑植萝卜”五大五小优势特色农业公共区域品牌的“特”字文章,努力打造一桌“张家界地标餐”就是值得点赞的有效之举。

做好“特”字文章,打造一村一品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附加题”。产业提质升级和竞争品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简单模仿复制,片面追求产业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便会导致产业产品同质化。

因此,一方面要着力树品牌,面向新的市场需求既“埋头苦干”又“抬头望天”,因地制宜、科学把握、精准选择产业发展突破口,在供给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强调“独一份”,提升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打造一批市场上“叫得响”“擦得亮”的农业品牌,培育一批“实力强”“带得动”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着力延伸链条、补齐短板弱项,在产业补链、壮链、强链上下功夫,实现生产经营、精深加工、产品价值“三链同构”。同时应发挥乘数效应,坚持“一村一品”“一地一特色”,培育研学电商、民宿、康养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于张家界而言,就是发展壮大一杯茶、一瓶水、一瓶酒、一片药、一条鱼、一头猪“六个一”特色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是适应新形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乡村产业,不能只顾产业升级一头,而忘了农民这一头。乡村振兴是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最直接、最鲜明的指向就是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要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建立产业与农民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丰富发展模式,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发展,让农民“分红金”“挣薪金”。要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的才能,加大技能培训,鼓励返乡创业,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土特产”在直播带货、数字物流、互娱体验中增加内涵、延长价值、提升效益。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唯有真正扎根农村与田野,不断开拓创新、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做强“土特产”、谱好“富民曲”,实现以产业为“笔”绘乡村成“画”。

--> 2024-05-02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81048.html 1 以钉钉子精神重“特”兴“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