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俊德
又到秋收季节,居住在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的两家农户,用白族“搭转工”的劳动习俗,相互帮工,只用三天,两家的谷子就都晒干入了仓。
白族的“搭”习俗,属于公序良俗的范畴。张家界自古有“土家人爱逮,白族人爱搭”的说法,土家族人总说“逮饭”“逮工夫”,白族人总说“搭”。在生产和生活中,白族人总说“搭偏衣儿”“搭平伙”“搭乡音”,无不体现着团结友爱、胸襟宽阔、共同进步的情怀。
白族人的“搭”习俗,历史悠久。几百年前,一支战后的白族人从云南大理迁徙到张家界一带的山区,生存环境的恶劣,语言不通的障碍,人生地不熟的尴尬,并没有让白族人停滞不前,而是采取“到一方山水友好相处一方人”的策略,他们掩埋刀枪后,在首领的招呼下,在澧水河两岸搭起茅棚,建起了家园。“搭”习俗的形成,首先体现在房屋建造上,建正房后,必须在正房一端搭建一间小房子,用于做厨房或者柴房,叫作“搭偏衣儿”。这种“偏衣儿房”,舒适、易散烟、易修缮,给这支居无定所的白族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安定感。“偏衣儿房”在艰苦年代遮挡着岁月的风风雨雨,也给白族人带来了足够的幸福感。往后,白族人建房,总要先问一句:“搭偏衣儿吗?”主人往往气昂昂地说:“搭偏衣儿!顺山顺水。” “偏衣儿房”,成为白族人的一种普遍建房艺术。
白族人的“搭”习俗,在生产生活中一直有很强的繁殖力。“搭”习俗,就像茅草依附土地一样牢牢扎根,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搭偏衣儿”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展。“我的老黄牛病了,搭个‘偏衣儿’,用一用你家的黄牯犁犁地!”既然是“搭偏衣儿”,是顺水人情,“我依你,牵去!”“我家今天也栽秧,你家人多,搭个‘偏衣儿’,我们一起忙!”“搭偏衣儿”总能取得好效果,谁都愿意合作。“搭偏衣儿”,相互帮助,相互友爱,很快成为白族人的一种时尚。栽秧、割谷、耕田、犁地,办喜事……大家都一起“搭偏衣儿”,一起有说有笑,十分快乐。 在白族人的“搭”习俗里,还有个重要的“搭平伙”。白族人爱聚餐,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坑旁,吃饭喝酒。“搭平伙”的习俗也就在此延伸开来。外人想来一起进餐,就在火坑边跳舞,边唱边笑:“我两个肩膀抬张嘴,带篓红薯搭平伙!”主人满面春风开玩笑:“没有红薯,带篓猪脑壳肉也要得!”“搭平伙”讲究人多,讲究气氛,一般都是大伙聚集在一堆,商讨寨中跳仗鼓、修公路的大事,大家各凑一点吃的,一餐饭能召集四方客,共叙团结佳话。白族人“搭平伙”,相互尊重,会餐时给主人带半包红糖,或半瓶白酒,或捎块陈腊肉,都是见面礼。白族村寨“搭平伙”,最流行的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寨上刚刚土地分到户,遇到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乐呵呵地跑进主人屋里“搭平伙”,黄豆、苞谷、红苕、鸡蛋、冬瓜……一个个踩着阳光和唢呐溜进屋。主人乐得笑眯眯的,忙不迭婉拒:“聚个餐,我都成了大富豪!一餐饭哪要这么多东西啊!”可白族人总很慷慨,很豪爽,“还要抬个猪羊鸡搭平伙,亏得起!”这话不是假意说,是真做。有一年,寨上亲戚家做白喜事,我的五个叔叔和姨妈一起,就相邀抬了“猪、羊、鸡公”到主人家做客,五头大肥猪,五只大肥羊,五只大雄鸡,被齐齐摆进堂屋,围鼓、唢呐一顿欢腾,那团结友好的气势!抬“猪、羊、鸡公”走亲戚,缓解了主人家临时操办丧事的拮据,让大家更懂得“好好活着,好好创造美好生活”的哲理。
“今天搭个乡音——”白族人总喜欢说这句话。“搭乡音”是一句善意的融入语,是想和对方一起共事、共处、共乐,并非真的要沾点对方的什么好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白族人一直推崇的善举。在白族山寨,谁还没有个三病四痛?谁还没有个困难之时?“搭乡音”就是化解困难共闯险关。你生病了,没有医药费,我给你送上一点,美其名曰“搭个乡音”;桥垮了,大家出钱出力,“搭个乡音”把桥修缮好,积德积善;路陷了,“搭个乡音”修路补坎……一次次的“搭乡音”,显示着白族人强大的友爱之力。
“搭个乡音”,路越走越宽。
走过万水千山,团结友爱是康庄大道。白族人的“搭”习俗,建立在民族团结友爱的土壤之上。白族历来推崇“顺其自然、道法合一”的生存法则,遇事多商议,讲究群众参与、互爱互助的集体智慧,讲究“和气力量大”“商量办法多”的互助原则。白族人的“搭”习俗,洋溢着民间大智慧。
现在,张家界白族山寨经过脱贫攻坚,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乡村振兴给了村寨无限活力,人们不再为困顿的生活所烦恼。但美好的“搭”习俗依然没有被抛弃,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老传统依然在山寨传承,并不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困难面前牵牵手,搭的都是好帮手”“和睦相处,搭个好邻居!”“搭座连心桥,在人世间欢乐地奔跑!”白族人的“搭”习俗,承载着古老记忆,也触摸着时代脉搏,一路前行。
在白族人的村寨,太阳、空气和青草,都“搭载”着快乐与愉悦。任何时代,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爱,都不可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