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杨婷
7月7日,“百团百角唱新歌”湖南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决赛在湖南大剧院举行,全省近800家文艺院团、2万余名演职人员参与,我市交响乐艺术中心原创节目《逗虎》群舞节目斩获全省“十佳节目”“十佳演员”两项大奖,是全省唯一获得双“十佳”奖项的市州,创造了我市近年来参加全省同类竞赛演出的最好成绩。
《逗虎》为什么能拿到这么好的成绩,记者采访了背后的团队——市交响乐艺术中心舞蹈团和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艺术学院。
今年4月份,市交响乐艺术中心接到“百团百角唱新歌”湖南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的通知后,团长罗勇立即组织召开创作会议,决定以舞蹈节目参赛,由艺术中心下的舞蹈队曾琳娜、许明、袁琳作为编导完成创作。
“本次参赛的队伍大多数都是省直专业院团,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郭亮介绍,在集体谈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张家界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家族文化,应该扎根人民群众,挖掘人民群众喜欢的东西。 “我们能不能以地虎凳作为舞蹈动机?”90后土家族小伙许明提议。
地虎凳是湖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许明12岁前的记忆里,张家界的赶场、庙会、红白喜事等都有“地虎凳”的身影,之后去北京学舞蹈,过年回家,“地虎凳”也没有缺席过的表演。舞者们经过斗酒、斗拳、斗凳三个环节,模仿老虎的翻、滚、爬等动作,表现出人、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土家族、白族,苗族都爱跳。3年前,许明就开始筹备着要创作一个“地虎凳”元素的舞蹈,这次,终于有机会了。
经过多次讨论,“地虎凳”有趣的艺术形式和许明的满腔热情打动了各位,成为了参赛节目的“主菜”。
为了挖掘特色,还原本味,三位编导到桑植县、永定区教子垭镇和四都坪乡进行了采风,以张家界地虎凳民俗活动为原型,创作了男子群舞《逗虎》。
编舞将甩、提、绕、举、翻、腾跃等动机组合、发展、变化,采用单人、双人、三人、小组等形式来创作出不同舞板凳的舞蹈语汇,呈现出张家界地区村寨之间,小伙子们嬉闹时斗酒、斗拳、斗凳时幽默诙谐的场景。在舞台调度和舞蹈节奏、动律的编排上充分展现张家界人民乐观、坚韧的性格和日常生活的点滴间洋溢出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服装是许明的得意之作,舞蹈演员的裤子是具有白族特色的白色,而上衣和虎儿帽,都是土家族元素风格,象征着张家界地区白族与土家族的相互融合。
舞蹈演员戴的虎儿帽灵感来源于张家界地区小孩穿戴虎头鞋、虎头帽等借虎驱邪的习俗。帽顶银饰、毛线簇绒或绣花纹样装饰出虎耳、虎眼、虎牙等形态。铃铛不仅是装饰也是小孩乱跑的警示铃。项饰是蝴蝶牡丹的纹样绣组合,意味着长命富贵。胸前、臂章也是虎纹图腾印花。
好的舞蹈作品需要千千万万次地打磨和精益求精的决心。
编排《逗虎》时,一不小心逻辑会出现混乱,理清楚需要很长时间。舞蹈的结构,每一个动作、设定都有意义,必须精准。
“我们选舞蹈演员就一个要求,能吃苦。”郭亮说,这个要求丝毫没有挡住舞蹈团成员的热情。演员全都选好了,还有成员来报名,于是又增加了两名预备群演。
从组织排练到最后的演出,《逗虎》共计进行四次的修改完善。期间,《逗虎》团队几乎每天都排练十几个小时,节假日不休,高温下不少队员跳到缺水虚脱。两名预备群演也没有一次缺席,即使最后他们并没有上场。
期间,他们向很多专家、教授、前辈请教过,特别是许明北京的老师、同行、同学和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们,提供很多不同视角下的宝贵意见。覃大钧为他们讲解了地虎凳的由来、特色,免费提供道具,还提供不少锻炼机会。在决赛前,张家界好几个大型活动都有《逗虎》团队惊艳亮相,打磨技艺的同时给群众们带来了精彩的演出。
“能在百团百角中获得‘双十佳’非常不容易,领导们的支持给予了我们创作的动力,其中市委宣传部文艺电影科田洛宁和地虎凳的挖掘人——市文化馆馆长覃大钧都给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获奖后,郭亮心里满是感激。
对于获奖,许明很意外:“我没想到会拿奖,因为决赛前节目一直在修改。但能在各个院团的“围剿”下获得两个大奖,依然感觉很幸运,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这次拿奖是一个开始,我们目标是参加湖南省艺术节,再冲进全国艺术节,最终拿到全国舞蹈‘荷花奖’。”
对于这次创作,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田茂军点评:将民俗非遗事项进行二度创作,在非遗元素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创新性和包容性。民族民间是艺术创作的宝库,只有目光向下,走向民间,多向民间学习,才能创作出这样接地气的佳作。
“《逗虎》的成功我觉得没有什么诀窍,学院对我们进行了全力支持,团队成员每天在舞蹈房里排练到凌晨,是舞蹈人的心血和汗水铸就了《逗虎》。”郭亮对记者说,“我院也会继续以张家界地区的土家族文化为创作方向,通过我们的艺术加工,逐渐地把土家族的文化特色呈现给全世界人民,展现仙境张家界厚重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