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3年04月12日

养蚕“女汉子”向林芝

全媒体记者 谷俊德

“桑叶做菜,先备好作料,等油烧开,立即放上桑叶爆炒,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4月9日,在桑植县上洞街乡麻洛村一个叫宝塔的山包上,向林芝正在桑叶基地上采摘嫩桑叶,她不时地向地中劳作的群众讲解桑叶的用途。

向林芝是我市有名的养蚕大户。她的养蚕基地在麻洛村。麻洛村海拔600多米,适应栽种桑树,加上该村有养蚕的习惯,土生土长的她,于2017年6月回到村庄开始建立养蚕基地。当时村里正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她抓紧机会,流转土地带领群众种植桑树。流转土地的村民既拿到了土地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务工,纷纷支持,不到半年,500亩的山地都栽上了桑树。

“桑树一身都是宝。”说起养蚕,向林芝有说不完的话题。桑植、永定一带山清水秀,气候适宜,出产木棉、蚕丝,民间种桑树养蚕的习俗在山寨扎根已久。据道光三年《永定县志》载:“衣服:邑中出木棉蚕丝。而货市俱集。家具服饰尚朴素。”桑树可以入药,叶子可养蚕、做菜、蚕蛹化蝶可以织成蚕丝,做成蚕丝被。蚕丝被,土家语叫“西兰卡普”,即花铺盖,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土家族人劳动智慧的结晶。一匹桑叶,通过群众的聪明才智,可以获取更多的劳动产品,变成一笔笔可观的经济收入。形成饮食、药材、面膜、蚕丝皂、服饰等产业。正是桑树的独特性能,吸引了向林芝目光,她决定把养蚕作为一个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事业来经营。她投资建起了养蚕基地,成立了桑植县广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吸收麻洛村以及周边37户建档立卡户的110名村民加入。通过产业带动和群众的艰辛付出,2019年8月,村里所有建档立卡户脱了贫。村民们有了固定收入,又学到了养蚕技术,心里乐开了花。

2021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向林芝的养蚕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村庄附近有技术的村民纷纷来到基地参与经营与管理。生产、制作、销售都步入正规轨道。“种植桑树养蚕,带动了产能的发展。我们先后建起了加工厂,生产僵蚕、面膜、蚕沙茶、蚕沙枕、桑白皮等产品。还制造了生态环保的蚕丝被。”72岁的满柒香是向林芝养蚕的技术人员,她养蚕成活率高。黎玉则是制作蚕丝被的能手。向林芝作为养蚕技术的非遗传承人,不仅在技艺上追求精益求精,还在产业链上做大做强,从而使群众真正收益。学到了技艺、拿到了工资,还分了红。蚕丝被柔软卫生,具有“轻、柔、舒、滑”的特点,因价廉物美,市场前景广阔。产品先后获得湖北、浙江、广东等10个省的市场青睐。向林芝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在基地管理岗位上,她对生产环节要求很严,比如采摘嫩桑叶,不能滥竽充数。变质的蚕蛹必须倒掉,决不能使用。受到污染的蚕壳必须烧毁。质量不达标的蚕丝决不能以次充好。“宁愿少赚钱,不砸蚕丝(被)的牌子”成为她养蚕的口头禅。

向林芝养蚕,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为了带动群众参与,她曾起早贪黑苦口婆心地宣传种桑养蚕的好处。为了保护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她吃了许多苦。2018年7月的一天,突降大雨,洪水涌进她们的厂房。她跳进齐腰深的河水中,与村民一起转移刚刚制作好的蚕丝被。2019年7月的一个傍晚,她和6个村民一道砍竹子搭建蚕台,不小心砍到了左手食指,鲜血直流,因为耽误了治疗,她的左手成了残疾。每到盛夏,蚕卵蜕化结成茧,到关键时候,她总是守在厂房,忍着高温酷暑,熬夜到天明,生怕因为火候原因,造成蚕宝生病,给群众带来损害。

她的付出,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2022年,她们制作的“绿肥红瘦(桑叶)素菜”被评为桑植县政府十大名菜之一,她的蚕丝被,受到外省客商们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她的养蚕基地纳入了电视剧《江上如此多娇》外景地拍摄点。

“向林芝,一个养蚕的‘女汉子’!”村民竖起大拇指称赞。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她的身上,有一种勤劳、务实、开拓进取的可贵品质。正是她的顽强拼搏,为群众带来了福祉,也给乡村振兴带来了阵阵清风。

--> 2023-04-12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68020.html 1 养蚕“女汉子”向林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