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
杜甫有诗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将夜雨与春韭连在一起,尤其是一个剪字,实在妙极。这首《赠卫八处士》也就比《春夜喜雨》更为具象化,相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含蓄,那一丛翠绿欲滴的春韭,透着生动和水灵。
杜甫并不是第一个赞颂春韭的人。《南史·周颙传》:“文德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周颙是南朝宋人,春韭与秋菘并列,称作人间至味。菘就是大白菜,无论韭菜白菜,都是极普通的蔬菜,将之上升至人间至味的高度,除了文人的雅趣抬爱之外,更反映感念天地四时之变化的朴素情怀。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固然引领中国人的美食风尚,而对清高的士大夫来说,“肉食者鄙”的心理还是根深蒂固的,顺乎自然,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在最恰当的时候遇到最美好的事物,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最鲜活的食材,才是他们心中最和谐最惬意的追求。
其实,世上好吃的东西太多,仅就蔬菜而言,冬天的青菜甜爽酥嫩,口感极佳,民间向有腊月青菜赛羊肉之说,但再好吃,它的身上都有着冬天的鲜明烙印,换言之,只能代表冬天,有着一层肃杀萧瑟之意,而人心都是渴望春天的,这时候,就希望有东西能突然跳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冬天已然过去,春天就在眼前。
春韭就是一种极好的寄托。韭菜本来长得快,或许只要一场夜雨,就已经葱绿一片了。这样的生机盎然,还不是春笋可以比拟的,一来韭菜长得更快,二来春笋毕竟是棕皮白心,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心灵上的震撼力,肯定不如春韭来得直接,来得奔放,来得让人热泪盈眶,这一丛突然蹿升的春韭啊,哪里是简单的菜蔬,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精灵。
于是,人们怀着感谢,感恩,细细品尝这饱沾雨露、浸润天地日月之精华的一丛春韭。春韭也就摆脱了普通菜蔬的角色,而更具有一种文化象征。这种象征,又在诗圣的笔下因一个剪字上升到新的高度。是的,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诚然乃神来之笔,但柳叶再婀娜,也不能吃的,而同样被“剪”的春韭,却是可以吃的,含英咀华这样的美食,一边听着春风,一边吟赏烟霞,看青山排闼流水淙淙,间以茶香袅袅琴声悠扬,堪称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
夜雨剪春韭,包括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这样的表述,反映的是华夏民族追求自然相融,物我两忘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相比西方式的直白坦率,中国人以更艺术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更耐人寻味的境界,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由衷的喜爱,并进而深刻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化趣味。
许多年再没尝过真正的春韭。现在科技发达,随时可吃到大棚里培植的韭菜,无论春夏秋冬,尤其是洋韭菜,口感更加爽脆,但我还是想念故乡河边自家菜地里种植的春韭,那一片带着泥土芳香,沾染雨露气息的春韭,才是我们的文化和故土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