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3年03月07日

笔筒之上春耕美

清代粉彩人物春耕图笔筒

清代村竖牧牛竹雕笔筒

周小丽

民谚有云: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春耕忙碌的开始。唐代诗人韦应物就曾写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我国古代以农耕为立国之本,春耕秋收事关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因此,农耕劳作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最重要的创作题材。古人不仅爱将春耕入诗,还将其刻绘在案头的笔筒之上,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

这是一件清代早期的村竖牧牛竹雕笔筒,现藏于四川博物馆。笔筒直径8厘米、通高15.8厘米,筒高13.3厘米,圆形、中空底平,通体红润,有琥珀之光,手把时如温玉一般。笔筒周壁薄地阳雕村竖牧牛图,图后阴刻“吴之璠”款,下有阳文篆书“鲁珍”一方印章,筒下为一黑漆透雕简座。这件笔筒竹丝素地与精雕细琢的图案形成对比,相映生色。笔筒之上,一位牧童放牧晚归,一头健壮的水牛奋力向前,牵牛的绳子自然地搭在牛背上,忽然一阵晚风将牧童的草帽吹向半空,牧童立起来站在牛背上,伸出双手作抓取状。构图动态感十足,雕刻技法细腻入微。耕牛圆鼓鼓的肚皮下垂,表现出牛已吃饱了水草,正欢快地奔跑在回家的路上,童子的模样也一改以往瘦弱小巧的形象,而显得胖而健康,表现出康乾盛世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的景象。无论是牧童顽皮之情,还是老牛极得水草之饱,日夕将归之致,都刻划得淋漓尽致。虽未目见牛儿耕作于大地之上,却能看出劳作一天的耕牛饱餐之后的欢欣。所以,有人赞曰:“精细得神,最为工绝”。笔筒的作者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清代嘉定人,为朱三松之后嘉定竹雕第一高手,他通晓画法,善于构图,图案掩饰压叠,远近、高低层次分明。擅长圆雕和浮雕,其深浮雕法师法朱氏,浅浮雕法乃自创一门,名为“薄地阳文”。

还有一件清代中期的粉彩人物春耕图笔筒,为藏友私藏。笔筒为四方形,高16.5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7厘米。其中,两面绘耕织图。牛是这个笔筒之上当仁不让的主角,一头膘肥体健的大水牛正在田间拉着犁头。它双角弯弯,牛目圆睁,蹄疾步稳,牛毛纤毫毕现,牛尾轻轻摆动,非常生动逼真。农夫手执牛鞭扶犁其后,另有妇人倚树相望,少年挑担而行。阡陌相交,桃红柳绿,另有村社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人物神情细致传神,极富韵味,景致层析远近,突现纵深之感。笔筒另两面着乾隆御诗,分别为“宿雨初过晓日晴,乌犍有力促春耕,田家辛苦哪知倦,更听枝头布谷声。”“气布青阳造化功,东郊俶载万方同。溪流浸种如油绿,生意含春秀色笼。”图文并茂,相映成趣。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当前,祖国大地之上,田间地头一片春意盎然,处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这希望的田野上必将孕育着丰收的饱满与期盼。

--> 2023-03-07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66597.html 1 笔筒之上春耕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