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蓉
在厦门港湾外,矗立着两座太武山(又称太姥山)。位于龙海县港尾境内的叫“南太武”,地处金门岛东北角的叫“北太武”。这两座太武山,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像一对妙龄的姐妹,亭亭玉立于碧波万顷之中,背天面水,倒映梳妆,遥相媲美。在狂风暴雨的时候,就像一对威武的卫士,岿然屹立在惊涛骇浪之中,守望相助,互为屏障。《海澄县志》载张士楷咏太武山一诗云:“闽山不长闽海长,狂澜直欲翻闽漳,诸山迤逦障不住,太姥屹立成堤防。”
南太武山海拔611米,层峦迭蟑,怪石嶙峋,青松翠柏,风光旖旎。山巅有一座延寿塔,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据史载:“石塔甚工致……海中归舶,望以为标。”并建有庵堂庙宇,更有“栖云楼”“百丈石”“飞来石”“浴仙盆”等二十四景。历代诗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碑、题辞等摩崖石刻,比比皆是。明弘治翰林学士丰熙有诗刻云:“一山高出万山巅,绝顶相传旧有仙,朱草紫芝云外地,碧桃红杏洞中天……”把南太武山的险峻秀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北太武山海拔238米,逶迤而凝结,峻增而多姿。近看形如兜鍪,远望有如一巨人偃卧海滨,有人称之为“仙人倒地”。山中有“蘸月池”“蟹眼泉”“千丈壁”等十二景。明人《十二奇记》有此记载。山下海滩,冒出一块龟状浮礁,海涛拍击礁石,浪花飞溅,恰似一头巨大海龟,遨游于滩头,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有名的“金龟尾”绝景。
南北太武仅一箭之遥,但两地人民都不愿用“隔海相望”描绘这对姐妹山,而总爱以“山水相连”衔接南、北太武。数百年来,两地渔民同在一个渔场作业,彼此到对方的妈祖庙烧香,到对方的太武山观赏山色海景。两地居民内迁外移,联姻婚嫁,结朋识友,骨肉情深。1949年以后,虽然受到阻隔,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急”,居住在两山沿处的人们,不时通过各种途径,互通音讯,互致问候。1979年,一批当年常在北太武山下“金龟尾”渔场捕鱼的龙海渔民,曾通过电台广播,向北太武山下水头村的老朋友们,发出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寄托了他们对老朋友们的思念之情。地处南太武山下的浯屿岛,至今还有76位渔民滞留在金门和台湾一带。每年南风吹暖季节,岛上渔民便用风筝传情,向北太武方向捎送去一批批礼品,一封封家信。近几年来,来自台湾、澎湖和北太武沿处的渔船,也不时到南太武沿处海港避风游览,寻亲觅友。许多人还几经辗转,寄回家信和礼物。人们盼望:相隔在南、北太武之间的“篱笆”,能够早一天拆去;南、北太武两个“姐妹”,能早日恢复亲密无间;暂时分离的河山,将在团圆中变得更加娇艳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