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蓉华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质是认清并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而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支撑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更好地安顿生命与心灵。英国学者马丁·科恩所著的《101个哲学问题》,被认为是一本“不带专家角度的哲学阐述”入门书,少了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多了生动形象的故事案例,实用与趣味相结合,试图让思考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太阳熄灭后会发生什么?”“所有单身汉真的都是未婚人士吗?”“人死后的遗产可以留给长期陪伴自己的电脑或机器人吗?”……书中收录的哲学问题,涉及逻辑推理、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充满了对周遭事物的惊诧与好奇。马丁·科恩把101个哲学问题,分成了道德困境、审美问题、图形之谜等13个类别来表达,每个问题只作基本概述,而没有进行更深一步的剖析,他仅提供“半个答案”,把更开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读者。
工作生活中,人们总要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然而有些情况是难以抉择的,马丁·科恩正是着眼于“两难”之间,以期找到更合适的方法。书中的第35个问题“偏袒之力”,讨论了女教师莎伦考虑到学生马吉的学习状态不佳,而在批改期末试卷时给予其特殊照顾的案例。莎伦觉得马吉因患病而精神颓废,上课时间远少于其他同学,理应得到一些额外的帮助,而现实情况却是,马吉其他科目的分数低得吓人,也就是说其他老师没像莎伦一样心软。那么,莎伦的这种非理性行为,属于偏袒吗?对此,马丁·科恩认为,非理性的行为本身并非罪恶,恶念之下的非理性行为才是罪恶。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同一个“我”吗?书中的第38个问题“心灵之眼”,探讨了“认识你自己”这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我的朋友说,去年夏天我不只是游了泳,还在一家咖啡馆里吃了很长时间的冰激凌……虽然度假时拍的照片可以证明……但我还是不记得那个场景。这是否意味着,当时吃冰激凌的另有他人?”这种想法,让马丁·科恩大吃一惊,继而又觉得荒唐可笑。他引用大卫·休谟的话说,“与其说记忆‘产生’了个人同一性,不如说是记忆‘发现’了个人同一性。”不过,人们如果是通过自己的记忆和自己做过的事来保持自我认知的连续,那么有时候记忆也会出错呀,这样的说法并未对真正的问题做出解答。
书中还收录了源自我国古代的故事,譬如“乌龟”问题,即为南宋岳珂所著《桯史》里的“更渡一遭”:有人想吃鳖,又不愿担负杀生的罪名,便在一锅开水上横了一根细竹竿,对鳖说如能爬过就放了它。但等鳖鼓足勇气,终于到达对面后,那人却拍着手说真厉害,请再来一次!这只鳖哪里做错了?当然,鳖一点也没错,错在其落入了虚伪的恶人之手。
而在“假腿”问题中,马丁·科恩则大篇幅提到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这让他觉得极富魔力,“老人剪着纸,哼着歌,无比满足,无比投入,剪刀肆意舞动,各式各样的人物就此诞生……他所需要的仅仅就是一张纸和一把剪刀,就能跨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和困难。”
思考是一种能力,更应当成为一种习惯。通览全书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众多,却未给出任何一个明确答案。或许,只有主动剖析问题,并做出更理想的个人判断,才能开拓思维,用新的视角直面“未知的未知”。
(《101个哲学问题》(英)马丁·科恩 著/殷圆圆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