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霞
草原的湖泊与我们大山深处的湖泊虽然都同名为“湖”,但是因为形成原因各有不同,风光、景色也就有很大的不同。艾平在《草原的湖》里从草原湖泊的形成娓娓展开了叙述。
“大兴安岭山脉,犹如一位携千山清泉为玉佩,披万树绿叶为霓裳的仙子。”而呼伦贝尔大草原就是这位仙子的巨大裙裾。
多么形象的比拟,大草原的山水一下子就在读者的眼前变得立体、鲜活起来。
“在这奇妙又富庶的裙裾上缀满银链和宝石,那就是发源于大兴安岭山脉的三千多条河流和五百多个湖泊……”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生命的存在。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缺了水,一切都免谈。
那三千多条河流从山顶到山脚,由湍急到静水深流,再到扭转迂回,最后形成湖泊。无论这些湖泊的大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清澈、宁静,却又波涛暗涌。
我家乡有个被地质专家赞誉为“世界罕见,中国唯一”的小南海,是一百多年前一场大地震后由一条条涓涓山溪汇聚而成的堰塞湖。大山深处也有许多湖泊,但无论大小,都能让人的目光从这岸一目能及到彼岸。山里的湖泊都依山而就,犹如镶嵌在大山怀抱里的一颗颗绿莹莹的大明珠。
而草原上的呼伦湖却是巨大的,比它更巨大的背景是天宽地阔的大草原。天水相接,浑然一体,天地水构成的苍穹,博大无际让人震惊。
“去大草原看如海的大湖”,我不禁心生向往。
艾平告诉我们,呼伦湖不愧是中国第五大湖,在蒙古语里,它还有另一个名字“达赉湖”,喻意海的意思。
“烟波浩渺,齐天而来,人的视线看不到水穷处,看不到彼岸的风景,的确颇有大海的气象。”
呼伦湖的一年四季的美是不一样的,在作者的笔下,每一个季节,呼伦湖都独具魅力。
它的春天最为美妙。尤其“晚春和夏季是呼伦湖奉献给这个世界的盛典”。
“芦苇丛中悄然出壳的小鸿雁、小天鹅、小蓑羽鹤,齐刷刷地探出头来,它们跃跃欲试,扬起了小小的翅膀,纷纷跌落在水面上。不一会儿,竟翻过身来,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由漂浮到游弋的转折。”虽然草原上可爱的小精灵们,它们的成长就是草原春天的希望!
春天总是生命力的旺盛生长期,“游牧的脚步又一次轮回到起点,湖水的脉动天长地久。”
“生物链为呼伦湖缔造了活生生的景观。”作者用草原上的谚语:“岸上一匹马水里一条鱼,在草原人的眼睛里,湖里的鱼像草原上的马一样尊贵。”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每一个物种的关爱,都如慈祥如老母亲般。
“……万物相生,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另一种生命的需要而存在的,大家在齐心协力地编织着生态大网。”
就是这样的万物相生相依,传承着生命的延续。
艾平告诉我们关于“扎赉若尔人”的故事,英雄“成吉思汗”的故事……因为有了这些鲜活的生命发出的礼赞,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温度,对草原的印象变得更加灵动丰满。
“呼伦湖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永远温暖的怀抱。”“呼伦湖周边是一万一千年前古人类的家园……”
在这篇文章里,艾平还写到另一个湖——诺干湖。
“静谧的诺干湖,纯净的诺干湖,明镜式的诺干湖,翡翠般的诺干湖……”
艾平用诗一样的咏叹句调,把诺干湖的美呈现在读者眼前,即使隔着千山万水,在文字中也让读者对草原上的湖心生向往。
“诺干湖在哪里?似乎很远,其实也很近。”
艾平从诺干湖的地理位置说起,如素描速写般简单描写了诺干湖在夏天和冬日的美景。
在夏日——“一位美丽的巴尔虎姑娘,在湖边聆听着芦苇荡中雏鸟稚嫩的啼叫。突然,呼啦啦一片浓云涌来,仿佛黑夜来临,她仰脸看去,竟是一大群银鸥飞过……几匹骏马站在水边湖心的波浪袭来,马蹄下盛开一团团透明的花朵……”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又灵动的画面呀:美丽的姑娘、蓝天上的银鸥,以及翡翠般湖水和马蹄下花朵般的白色浪花。大草原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里,因为多了水的灵动而变得更加富有灵魂。
在冬天——诺干湖的景色让人想起海涅的诗句:“一棵松树在北方,孤单单地生长在枯山上。冰雪的白被把它包围,它沉沉入睡。”
一朵雪花被我们捧在手心里,倏地一下子就被融化掉了,但当一朵朵看似柔弱的雪花集结在一起时,却能把世界冻成一个晶莹又坚硬无比的冰窟窿。想想都觉得又可怕,又敬畏!
“雪花落在若干湖畔并获得了不衰的冻龄。”
冬日的诺干湖,即便是“冰面如黑色水晶”的冬天,一米多厚的冰层下仍然有生命在律动。
在岸上,冬日生活更富另一种味道。雪地上烤鱼的香味儿、入嘴软绵又鲜滑如饴的鱼汤,作者在细细品味,“口中竟然有丝丝缕缕青草的芳香”。
我想,生活在大草原上幸运的艾平,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从鱼肉里吃出青草芳香的人吧。
这草原湖畔的生活,真的是妙不可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