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向欣
“下阶段,希望能突破245公斤!”
2月8日,开学第一天,16岁的吴军就给自己定了个挺重的目标。
下午4时50分,下课铃声响起,吴军飞奔出教室跑向训练场的力量房,熟练地换上运动鞋,开始热身。他今天的训练目标是能够保持住状态,别再有波动。
“藏”在市民中里的张家界体校,举重是从2003年起就开训的项目,一间小小的训练房,几组杠铃、一盆镁粉就是全部家业。主教练黄祖全是队里的元老,拥有一双扫描仪一般的眼睛,看一眼,就知道这孩子是不是颗好苗子。
选人的诀窍是什么?黄祖全说,首先要看身材匀称,只有四肢协调才能更好发挥杠铃的作用。此外,最重要的还要看速度和爆发力,好的举重运动员,可以是优秀的短跑运动员。从组队到现在,以四年一届的省运会为一个周期,市体校的举重队坚持向省队输送集训和长训运动员10多名,有3名成为了省队正式队员。
去年第十四届省运会上,由张家界输送的运动员向绪亮,成功卫冕冠军,他也是吴军心里认定的追赶目标。
2019年,新的省运会周期开始,黄祖全到各区县挑选新苗子,吴军便是那时被选中。练习超过3年时间,他已经充分习惯了上课训练无限重复的生活。训练室里挂着一面国旗,吴军总是喜欢面对着国旗训练。
“嗬!起!”举铃、翻站、挺住,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虽然只是日常练习,但吴军仿佛有肌肉记忆般,每一回都让杠铃稳稳地停留在他的头顶。在去年省运会上,吴军已经是青少年组61公斤级冠军。
和吴军同岁的杨凯,在这天的训练中重力推达到了80公斤。一个半小时的训练里,他把自己当做机器人一样,重复动作。“腿、腰发力带动全身,注意保护手,保持住!”教练黄祖全在他身后,不停指导。
在这间小小的训练房里,有像吴军杨凯这样已经上过省运会赛场的老队员,也有刚入队年仅11岁的小师弟,看起来训练内容枯燥重复,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谱。
“我要拿全国冠军。”
“下一届省运会一定要拿奖牌。”
“我要成为专业运动员。”
……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们不断地实现阶段目标,并始终朝着心中的总目标迈进。
下午6点,下训的铃声响起,他们又换上校服,奔跑着回了教室。
记者手记
举重运动主要靠腿部和腰部发力,进而带动全身肌肉,将杠铃举起。而初学者往往用手发力,这是用“蛮力”,不规范也容易受伤。黄祖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纠正学生这些错误习惯。
基层教练,陪伴是最重要的。他们刚开始相互不了解,陪伴久了就会有默契,学生对教练产生信任,教练让学生萌发成为专业运动员的信念。在这样一间训练房里,有不断更迭换代的运动员,有不断往上输送的好苗子,更有一些少年逐渐感受到举重的乐趣和竞技体育的魅力。
采访中,黄祖全始终在重复强调,举重是门技术活,力量练到位了,对身体发展有好处,并不会把人压矮。希望大家能对这项运动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诚然,任何运动,能够真正走向职业的都是极少数,但若当这项运动能被群众正确认识,参与这项运动的人员基数变得庞大,才有可能出现更多好苗子。这或许就是基层体校基层教练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们,是普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