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
那天暮日,父亲离我远去了。
自打我五岁懂事起,就体会到父亲有一股湘西人特有的土家汉子性格,再苦再累都不怕,拼得起命、霸得起蛮。父亲生于一九四八年,出生于王村阳桥组,一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一九五八年,父亲满十岁,我的爷爷去世,我婆婆与他们三兄弟开始相依为命。当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都不吃饱饭,父亲作为家中长子,十岁时就用自己的力气到外面去打零工,以得到一点钱买米,拿回家养我婆婆和我的两个叔叔。
一九七六年,天寒地冻,河流都结冰了,父亲和母亲结婚了。
一九七七年,母亲生下了我。父亲不怕苦不怕累 ,给生产队的桔园上农家肥,公家出三元钱下茅坑掏粪,他也上,兢兢业业地把整个茅坑的大粪掏光并且全部运输到果园里,别人不愿干的活,他都干。
一九八四年,我家搬到镇里古街上,为便于我上小学一年级。此时,家里己添我的弟弟。全家四口人,生活更紧张。父亲又一次外出务工,去讨生活。这一次,他是去当放排工,就是把深山里的木材用竹缆子扎得上下三层整整齐齐,借道水路把木材送达目的地。当时陆路交通不发达,只有走酉水河这条水路才能把山中上好的木材运到常德、长沙,经长江到达南京、上海。当排工很危险,因为只有河里发大水的时候,木排才能顺利移动。为了节约成本,为了给我赚取学费,他一般都舍不得花钱租铁壳拖轮拉木排。有的时候,要等上一两个月才能移动,这期间日子是最难熬的,要天天在木排上等,等什么时候发大水,然后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赶快启运。
一九九〇年暑假,我小学毕业,跟随我的父亲一起去放木排。在木排上的两个月,我们经过凤滩水电站后,酉水河的下游险滩明显增多。一路上,经过高节头、乌苏等地,水路上的险滩个个胜过现在享誉世界的“阎王滩”。过滩时,浪头犹如狂魔,张着大口,似乎随时都要把这些排工吞噬掉。父亲毫不畏惧,不仅照顾着我的安全,还照顾着没有经验的年青排工的安全。
父亲乐于助人,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大家都称呼他为“排头”。当时,王村镇的旅游刚刚起步,镇上的年青人没有多少事可干,亲朋好友都把自己的成年孩子让父亲带着去闯世界、见世面。父亲说,既然收下了这些“弟子”,就一定得为他们的安全负责,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记得有一次,木排经过一个险滩时,被河底礁石冲得散了架,父亲和同伴因此落水。父亲硬是凭着自己的水性,在木排底部憋了好长一口气,把一个排工艰难地救上了岸。
在放木排的日子里,父亲总教我们传唱“酉水船工号子”,数我不才,我未能记下来。但是,我能从中体会到其中的精神——吃得苦,霸得蛮,拼得命。父亲时常告诫我,要努力读书,好的生活是要自己奋斗出来的。父亲曾经带我去过沅陵县的二酉山,因为这里写着“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故,我从小就被父亲引导着学习这些典故。时隔三十多年后,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父亲虽然只有高小文化(相当于现在小学毕业),但他喜欢看古书,特别喜欢看《隋唐英雄传》《三国演义》等,我的名字“罗艺”来源于此。他崇尚英雄,对我也寄予了厚望。只是我不才,一直未能如他所愿。
父亲一生非常俭朴,最喜欢穿中山装。那种手工制作的四个口袋的中山装,他认为最能体现出人的精、气、神。中山装父亲平时是舍不得穿的。只有当他走水路放木排经过洞庭湖时,才会特地穿上中山装登上岳阳楼,并让人特地帮忙拍照片。我想他当时望着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时,也许最能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就是他对我的期望所在,我将努力奋斗,不负韶华,永不停息。
安息吧。我的父亲,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我的父亲,我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