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3年02月10日

刘家坪联席会议述要

□赵琳

1935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将士从湖南省石门县陆续回到桑植县休整。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联席会议(史称“刘家坪联席会议”),讨论新形势下反“围剿”斗争的战略方针,作出红二、六军团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重要决策。

刘家坪联席会议的历史背景

在召开刘家坪联席会议之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外有敌人的堡垒封锁、经济封锁,内有地主和土匪反扑,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

国民党军实行堡垒封锁。1935年9月,蒋介石调整军事部署,调集130个团、约30万人的兵力,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形势非常严峻。蒋介石命令陈诚担任宜昌行辕参谋长,代其统一指挥国民党“围剿”军。10月18日,陈诚下达“围剿”计划,实施逐段修筑碉堡、交替前进的战略。11月初,国民党军占领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所在地石门县磨岗隘,蚕食湘鄂川黔边区。不仅如此,国民党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将慈利、桑植、大庸、永顺、龙山等10个县划定为封锁区,企图阻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来源,导致苏区物资供应极为困难。

中央政治局电报中断数月。自1935年7月后,红二、六军团没有收到党中央的电报。张国焘担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以后,与红二、六军团联络的电台及其所用密码调整到红军总部。9月下旬,红二、六军团电台与红军总部电台恢复联系。10月上旬,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致电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和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建议红二、六军团转移到黔东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活动。10月15日,朱德、张国焘复电:“红二、六军团‘远征减员太大。可否在敌包围线外原有苏区附近,诱敌出碉堡,用进攻线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之。’”10月19日,朱德、张国焘又指示:“取守势最失策,远征损失大,可否在赤区外围和附近地区诱敌,各个击破之。”究竟如何行动为宜,建议由红二、六军团将领按照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地主武装和土匪武装猖獗。虽然湘鄂川黔根据地经过一年建设,但是地主武装和土匪武装并未完全消灭,群众也未得到充分发动,后方苏区尚不巩固。任弼时在《红二、六军团从湘鄂边到康东北长征经过报告大纲》中说:“原有活动地区,东西约三百里,南北百余里。地方工作基础薄弱,粮食缺少,地形上不利于大兵团进行战斗。”

刘家坪联席会议的决策经过

1935年11月上旬,红二、六军团将士一边召开刘家坪联席会议,一边休整备战。

认真分析敌我形势。刘家坪联席会议召开前夕,红二、六军团的行动有三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突围后转移到石阡、镇远、黄平等地;二是突围之后在现苏区附近活动;三是在现有狭小地区之内防守。会议认为,湘鄂川黔苏区面积不大,而且东有洞庭湖,北有长江,南有沅澧,西面是武陵山区,不利于大兵团机动;红一方面军已经北上,红四方面军已经退至西康和四川的边界,红二、六军团所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陷于孤立的处境;坚持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内进行反“围剿”斗争,确有被敌军消灭的危险。而突围之后如不远去,敌人进入根据地,依托现有碉堡对我军作战,我军虽然可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难取得战略上的胜利,这样就不可能创建新的根据地或者恢复原有的根据地。如果长期没有根据地作依靠,红二、六军团在占绝对优势的敌军面前辗转作战,势必削弱军事力量,甚至可能招致最终失败。

正确决定战略转移。1935年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在桑植县刘家坪的龙堰峪召开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委和军委分会的领导成员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张子意等人。大家研究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陷入强敌压境、孤立无援的敌我形势变化。认为红二、六军团完成牵制国民党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会议制定红二、六军团移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的突围方针,突破敌军的封锁线,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决定转移到湘黔边境,争取在贵州东部的石阡、镇远、黄平等地创建新的根据地。由此可见,红二、六军团长征策源地确实在桑植县刘家坪。

周密部署战略转移。红二、六军团所属部队于11月上中旬集中在桑植县做好转移行动之前的政治动员、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筹集物资等各项突围准备工作。全军从指挥员到战士、从干部到群众进行政治动员,提出以运动战打破敌军“围剿”的战略,进行革命教育和战斗训练。为了扩大红军武装,加强主力部队,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对红二、六军团序列进行整编,将分散在各县的地方武装独立团分别编入新组建的红五师和红十六师,跟随主力部队行动,并将后方机关裁减人员补充到主力部队的基层,使红二、六军团各辖3个师,共计21000多人。为了轻装前进,部队战士精简行装,筹措给养,每人只带必要的枪支弹药和3天口粮、两双草鞋。对部队中的重伤病员、医护人员、妇女、儿童和老弱等不便长途行军的人员作了妥善安置,分散在后方根据地。为了迷惑敌人,红军战士在刘家坪修筑防空壕和掩体工事,造成固守根据地的假象。在此期间,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对红军突围方向进行研究。由于敌人围追堵截,红二、六军团不能直接向湘黔边境转移,只能从敌军防御比较薄弱、地方物产比较丰富的东南方向突围,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迷惑敌人。为了避免红军减员,红二、六军团将突破口选择在南边的澧水、沅江封锁线,经过湘中转入湘黔边境的芷江县、玉屏县一带。

刘家坪联席会议的历史意义

刘家坪联席会议是在“党内斗争非常复杂的局面下”召开的决定红二、六军团存亡的重要会议,贯彻了遵义会议精神,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为红二、六军团争取了主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任弼时、贺龙等红二、六军团领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决定了实行战略转移的方针,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转移的转变。刘家坪联席会议有效落实党中央指导思想,对红二、六军团影响深远,为其挺进湘中和巧渡乌江等军事行动打下基础。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后被党中央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人领导下,从桑植县的刘家坪和瑞塔铺出发,开始长征。红二、六军团突破敌军的澧水防线,经过湘中地区,进入黔东地区,保存和壮大了部队有生力量。

--> 2023-02-10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65724.html 1 刘家坪联席会议述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