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3年02月09日

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读《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 王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任蓉华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育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它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充满魔力的窗子,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审美潜能。而作为父母,如何给孩子播下一颗理解美、创造美的种子,使其拥有美善兼具的健康心灵,也是值得深思的。《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是云南大学教授王新写给女儿的一部艺术读本,也是送给所有家庭的一份“美育礼物”。七堂深入浅出、滋养性灵的艺术课,从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过诗画融通的生动阐述,开启孩子艺术感官的奇妙旅程。

作为一位深耕艺术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王新同时也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女儿稍大一点后,他便有意识地从感觉、情感、思致、创造、底色等五个方面,培养女儿健全的人格。书中所列举的诗词、绘画,均为经典作品,且贴近儿童生活,朗朗上口的诗句、流动空灵的线条,把孩子的感性世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王新看来,孩子虽然不一定全部听懂,但播种之后,种子自会发芽,“期许女儿涵育一颗又美又好的心灵,体恤一草一木,与万物共呼吸,感受其中的鲜活、厚重和广阔。”

诗画融通,并非简单搭配,其精髓在于内中的学理契合。譬如书中先是描写美国画家波洛克的《薰衣草之雾》,“丝丝缕缕的色线、星星点点的色滴”,继而笔锋一转,勾连到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而由杨万里的《小雨》,又联想到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通过意境的释读与引申,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绘画,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组合到了一起,蕴含着一种发现的思维。艺术无界限,绘画有利于激活孩子的诗词理解能力,诗词亦能增强孩子对绘画意蕴的领会。

对于孩子来说,具象化的世界才更可亲近。而诗词与绘画,或平仄起落、回环往复,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读”与“看”的融合贯通,可以让孩子自觉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书中提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闪耀出母亲之于儿女的深情和儿女之于母亲的感恩,而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椅中圣母》中,母亲紧紧拥抱着孩子,流露出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诗仙”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法国画家夏加尔的《我与村庄》,创作时间相隔千年,文化背景迥然不同,却异曲同工,都洋溢出一种梦幻与天真的赤子情怀。

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王新认为,古典诗词与书画艺术,恰是实施儿童美育的理想载体和途径,他由此提出了一个诗画融通、五位一体“金字塔”结构、知行合一的教育体系,详实而妙,颇具特色。这也使得该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与温度。诚如其言,童年生活对人格塑造至关重要,引导孩子品诗赏画,可以培养他们“锐敏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致、生动的创造、斑斓的底色”,进而使其成为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全人”。

家庭是美育的起点。《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是一部爸爸写给孩子的书,没有枯燥无味的说教,没有隔靴搔痒的论调,只有心与心的“双向奔赴”。探寻中华美育之道的进程中,王新致力在亲子共读的温情氛围里,让诗词与书画相契合、相融通,赋予美育以新内涵,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2023-02-09 ——读《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65636.html 1 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