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曾甲长
新化北塔,已三十余年不见。
何为北塔?史料记载,新化北塔,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原为木塔。嘉庆十二年(1807年),因木塔年久失修频临坍塌,当地乡绅募捐改建石塔,几经周折,终于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秋落成。
建成后的塔,高42米,八角形,角上嵌石舫,状如翘角,覆铁瓦,铸铜顶,塔正门书“北门锁钥”四字,两边对联曰:“正欲凭窗栏舒远目,直顺循级上高楼。”塔中有相对螺旋砖阶直升塔顶,共492级,塔内七层,层层壁画,并附书法及捐款人姓氏石刻。
第一次见北塔,是在雨中。犹记得,当时的塔门是虚掩的,推开门,里面一片幽暗,直通未可知头顶。因年久失修,每登攀一层,塔壁上的碎屑滑过指尖,散了一地,恍若心碎的声音。
三十年之后,再临北塔,微雨不再,轻吟浅笑的,却已经是子侄一辈。一群俊男美女,在塔里追逐、歌唱、留影,一如当初的自己,让有些呆板严肃的北塔,多了些许灵动和生气。
北塔未老,依旧孤傲笔挺地立在资江河畔。在其不远处,则是向东街。有人说,要了解新化,首先要读懂向东街。而追寻向东街的记忆,就要从街口的大码头历史开始。
清末民初时期,资江水运兴盛,作为县城最大的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贾从这里装卸货物,运至武汉、长沙、益阳等地。煤炭、木材、锑矿、茶叶、桐油等本地特产不断外运,洋火、洋油、洋钉等物资不断输入,同时也吸引了江西、武汉、长沙等地一大批商贾前来置业行商。持续汇集的人流、物流,带来了财富,造就了向东街的烟雨繁华,更打响了新化“楚南望邑”的名号。
由于种种原因,向东街部分已经损毁或者被拆迁,但目前仍保留有弄堂、阁楼、宅院等历史建筑数百座,建筑外置马头墙为隔断,街道以青石板铺就。
行走在向东街,是离不开红汤牛肉粉的。红汤牛肉粉是老街上著名的味道。与杯子糕、糯米粑并称“新化三绝”。冬日里,端起一碗红通通的牛肉粉,在山胡椒油的异香中,就着辣椒粉做成的红汤吃下,不提有多鲜爽。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样的塔,这样的水,这样的饮食习惯,自然就养成了独特的新化人的个性,孕育出近代梅山人救国济民的情怀。
在同盟会早期几百名会员中,原籍新化的会员就多达40余位,新化为此号称“同盟会员之乡”。跟黄兴齐名的陈天华,更是在日本蹈海以唤醒国人,谱写一曲生命的绝响。而谭人凤、陈正湘、成仿吾,以及在抗美援朝时期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将梅山蛮的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在时光的刻度上,形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印记。
一座塔,一条老街,已经成为游子心中永远的记忆。随着新化旅游业的兴起,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等景区景点名扬中外,搭乘着张吉怀铁路及张新高速公路的开通,新化与张家界,在未来的某一天,注定会相遇,迸发出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