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2年09月30日

十年踔厉奋发 实现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桑植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全媒体记者 彭华伟

桑植曾是“老少边穷”的代名词,曾长期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建市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块3475平方公里的土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47万桑植儿女正意气风发地走在跨越发展的大路上。红色的土地,绿色的海洋,多彩的风情,让桑植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走出湖南,走向全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

红色桑植是一面鲜血染成的旗帜。桑植是贺龙元帅故乡,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色基因在桑植传承,红色血脉在桑植赓续。据统计,大革命时期,不到10万人口的桑植,共有5万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地方红色政权,2万多人牺牲,载入革命烈士名录的就有5000多人。

绿色桑植是一幅自然绘就的画卷。桑植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72.8%。境内有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南滩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有享有“亚洲第一洞”美誉的九天洞。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从这里发源,获评“中国好水”水源地,是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三大“国药库”之一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多彩桑植是一首民族共荣的诗歌。桑植有土家、白、苗、回、蒙古、高山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2.6%,是全国第二大白族聚居地。桑植是中国民歌之乡,桑植民歌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跳丧舞以及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等民族文化极具艺术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桑植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增强,产业质效提升。虽然历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由快放缓”趋势,但仍处于稳增长的合理区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4亿元,比2012年的56.1亿元增长了1.89倍,十年年均增长8.9%,比上年增长5.7%。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桑龙高速等52个县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8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景区于2021年12月27日公布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贺龙纪念馆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家队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地”,红色桑植成为游客打卡张家界的一个新理由。

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8.58亿元,比2012年的11.3亿元增长1.64倍,十年平均增长6.4%,比上年增长16.5%;实现农业总产值26.74亿元,同比增长10.2%。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万亩以上;烟叶面积稳定在2.4万亩,实现税收年入库1500万元以上;茶叶发展到7.95万亩,“桑植白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湖南“五彩湘茶”标志性品牌、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五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之一;粽叶人工种植面积近2万亩,桑植“康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城乡面貌变“靓”,群众生活更“美”。张桑高速、黔张常高铁顺利开通,桑龙高速加速建设,建成刘洪、官瑞等8条公路,新修农村通畅、通达公路2700公里,县域交通格局迈入“新时代”。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48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6%,农村人居环境、城乡面貌得到有效治理和显著改善。电网建设突飞猛进,完成总投资8.73亿元,新建输电线路54.89公里,改造线路571.1公里。信息化基础不断完善,建成基站1024座,4G网络信号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建5G站点324个,实现城区全覆盖。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771元,比2012年的8644元增长1.7倍,十年年均增长7%,比上年增长9.1%,其中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695元、11241元,比上年增长7.4%、10.6%。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以上,新建思源、金海、芙蓉、启智等学校,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消除,被认定为湖南省“教育强县”。稳步推进“医共体”“放管服”改革,获得省政府“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表扬,“放管服”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措施表扬。2021年,桑植县进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重点帮扶先进县序列。

今年以来,桑植县紧紧抓住“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围绕保住经济大盘目标,以先行先试的勇气、决战决胜的担当,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GDP52.66亿元,同比增长3.0%;第一产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桑植县今年推出了八项可圈可点的改革举措:

“零基预算”盘活“钱袋子”。坚持“零基预算”,即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影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财力状况,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重新编制预算。坚持“人员经费足额保障、公用经费对标保障、基本民生充分保障、特定目标归类保障”原则,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做到“项目支出只减不增、同类项目归并安排、资金直达增量扩面、资金监管同步推进”,从根本上增强政府统筹资产资源资金调控能力,最大化保障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零基预算改革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扬。

“点状用地”突破供地瓶颈。积极开展文旅项目点状用地改革,在城镇开发边界以外,不适合成片开发建设的地区,根据地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结合项目区块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建筑物占地面积等点状布局,按照建多少转多少、征多少的原则,进行点状报批,有效破解文旅项目用地难、审批周期长、圈外计划指标保障难等问题。5月9日,全省首个点状用地改革试点——何家界阿巴砦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正式开工。

“逆向飞地”破解发展障碍。在全省率先创新“逆向飞地”模式,与长沙县异地共建“飞地经济”产业园。桑植县将因生态保护区受限的工业项目布局到长沙县“飞入地”园区发展,依托长沙县的技术、区位、平台等优势,推动在桑企业将研发、销售端口前移至长沙县。同时,引导长沙县企业将生产加工环节梯度转移至桑植县,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稳步拓宽就业增收渠道。7月15日,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工业类、服务类、外贸类企业达到17家,开辟了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海外市场。

“民转公”理顺办学体制。贯彻落实《湖南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启动民办学校(金海实验学校)回购工作,通过理顺办学体制,统筹解决城区学位不足、民办义务教育学位占比过高、公办在编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等问题,确保公有资源回归公办,全面提升公办学校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有效保障学生各项权益,保障普惠性教育的公平。

“综合治违”推进移风易俗。坚持系统思维,按照“宣、拆、控、治”四字工作法,统筹推进殡葬改革、控违治违、人居环境整治、居民自建房排查、城乡风貌改造等工作。县城区“康茜商贸城”周边、民歌广场儿童游乐区、帅乡路沿线违规加建D级危房等一批困扰多年的历史违法建设被彻底拆除。全县“三沿六区”内6995座坟墓实现全遮挡,2845座“活人墓”、豪华墓实现全拆除。整改“违建”5562处,拆除1765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殡葬改革在全市走在前列,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综合医改”解决“急难愁盼”。着力打造医改“桑植模式”,挂牌成立县总医院,实行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通过下沉优质医疗人员、有效信息化建设以及高配置医疗设备等措施,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急难愁盼”问题。

“交通强县”加快振兴步伐。启动交通强县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涉改269台车辆全部成功交车,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风险、群众出行费用得到降低。稳步实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县、乡、村、组”四级路长,持续加强公路项目建设、政策宣传和施工环境保障,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养、共享的“五共”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水平,真正让群众舒心、满意、畅安。

“预安销号”督促工作落实。建立以“县长为总揽、分管副县长对县长负责、部门对分管副县长负责”的预安销号机制,将重点事项全部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实行“线上交办、线上接收、线上办理、及时提醒、限期销号”。上半年,全县共交办各类事项453项,办结销号409项,办结率90.29%,政府效能大幅提升。

新一届桑植县委、县政府把群众满不满意,有没有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工作的抓手,在事关改革大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对焦点、解难点,治痛点,办成了过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推进了过来想推但没有推动的工作。展望未来,桑植县委、县政府将搭乘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带领全县人民,满怀初心使命,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顽强作风,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桑植,建成一个四海宾朋纷至沓来的旅游新地标。

--> 2022-09-30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61898.html 1 十年踔厉奋发 实现跨越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