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未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天门山下到澧水河畔,时间见证了永定人民奋发向上、永不停歇的脚步。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发展突破,十年沧桑巨变。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39.01亿元增长到2021年230.7亿元;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7805户5898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3208元上升到11286元,年均增长28.4%;成功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非凡十年,非凡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永定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勇扛历史使命,锚定目标定位,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
改革创新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要用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激活动能。
8月31日,走进张家界市中医医院,看病就医秩序井然,病人只需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可直接在手机线上完成挂号、预约、缴费、检查报告查询、电子健康卡应用等,并实现了电子病历、诊疗信息、报告结果信息互通互认。
近年来,永定区卫健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基层医疗设施投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这种“智慧医院”的建设,让群众更加“省心”。
“下楼就可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同时还可以办理银行开户手续等业务,连政务服务中心都不用去了。”6月24日上午,个体工商户业主宋老板在张家界后溶街工商银行成功申领营业执照、办理对公开户等业务。
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近日,永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市工商银行携手,开通市场主体登记“绿色通道”,实现市场主体登记、对公开户、企业融资等业务“一站式”服务。
十八大以来,为优化营商环境,永定区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永定二十条》,建立和完善营商环境信息采集监测体系,全面落实“三抓三促”,30名处级领导及30个后盾单位联系帮扶企业和重点项目,主动服务破解难题,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亦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
2017年4月30日,永定区法院自主开发的“在途速裁”App软件正式上线运行,游客通过手机随时了解案件办理情况,速裁法官随时随地开展网上开庭、调解,实现旅游速裁工作24小时全天候在岗值勤,让游客少折腾。旅游速裁法庭经验做法也成功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
“人民调解工作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是提升现代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永定区司法局建立“431”矛盾纠纷分级化解长效机制,即村级至少调解4次,乡镇、街道办事处至少调解3次,区级至少调解1次,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开创了永定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对外推介上,永定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大格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见证永定区十年乡村巨变,央视三套《东西南北贺新春》在永定成功举办,央视二套《书记说文旅》专题推介永定,《江山如此多娇》主要取景永定,永定知名度、美誉度极大提升。
在永定区谢家垭乡,莓茶产业欣欣向荣,集体经济释放勃勃生机。2022年,该乡邀请科技特派员下乡,共组织430余人参与技能培训,多次举办“田间课堂”,加强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不断开阔农民眼界,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高素质劳动力支撑。
而这正是永定区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和科技服务全覆盖的结果,科技创新工作两次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奖励,科技投入产出指标总量和增量年度综合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固本强基 产业发展迈上新高地
翻开历史的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永定区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
这十年,永定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永定逐渐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永定区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存量优化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增量加速崛起,文化旅游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工业经济蓬勃兴起,现代农业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发展要持续,必须久久为功。”
在奋力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过程中,永定人逐渐意识到,旅游不能仅仅停留在山水景观上,还要推动旅游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
“一核两翼四带、三产融合发展。”一时间,全域旅游升级版加速奔跑。
——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A级以上景区景点达到11家,“苏木绰”全球关注。
——新建七星山旅游度假区、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园等旅游项目。
——重点打造澧水风貌观光带、南门口步行街、后溶街等8个土家特色浓郁的餐饮街区。
——旅游人次实现2000万、3000万、4000万“三级跳”,旅游收入实现200亿、300亿、500亿“三步跨”。
旅游繁盛永定,也推动着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现代农业持续壮大。大力实施“523”行动提质升级计划、优势农产品发展“3+2+N”计划,全区实现粮油种植56万亩、水果种植17万亩、商品蔬菜种植12.5万亩、莓茶种植11.5万亩、大鲵养殖60万尾,基本形成了“六带一线”的农业产业格局。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30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62家、五星级农庄9家、四星级农庄12家,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博览会金奖31个,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示范区等项目。
新型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7家,净增 21 家,过亿元企业达 15 家,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从38.5%提升到52.3%,旅游商品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景丽华、茅岩莓获中国驰名商标,张家界久瑞生物获“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植物提取产业园项目落户永定。2020年,全区工业行业新增“小升规”企业7家,产值过亿企业1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8.6亿元。
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张家界国际建材城、美凯龙家具广场、武陵山珍馆建成使用。永定区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村级电商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2.5亿元。
以人为本 民生实事绘就新画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十年来,一张张汇聚着为民情怀的“责任清单”变为一份份让人暖心的“满意答卷”,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真切感受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和温度。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永定区扎实做好“一二三四”顶层设计,压实“六位一体”责任体系,落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2020年,永定区完成危房改造383户,实现全区存量危房全面“清零”;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951.52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657.54万元,五保供养资金1471.9万元,全面加强了兜底保障,小康社会短板有效补齐。
打响永定教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累计投入23亿元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创建义务教育合格校50所,新(改)建张家界一中、芙蓉学校等中小学12所,引进金海、雨露、文郡等民办学校,累计新增中小学学位1.9万个,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和湖南省教育强区。
健康永定持续发力,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高。市中医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并顺利通过三甲复审。“火雷山”核酸检测中心建设完成,单日检测量可达10000管,疫情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妇幼保健院成为湘西北地区功能最全、能力最强的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投资4845万元建设乡镇卫生院36个,14个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院远程诊疗实现对接,184个村卫生室“空白村”全部消灭,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文体事业持续繁荣。新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58个、农家书屋193个,“村村响”广播、“户户通”数字电视全部覆盖。成功举办2020中国·张家界半程马拉松、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大活动,元宵灯会、“二月二”“六月六”等民俗文化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组织参加各级体育赛事,获得全国冠军1个、省级冠军42个、市级冠军140个。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实现社保参保全覆盖。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逐年提升,分别增长31%、42%,“救急难”试点救助成效显著,累计发放3998万元,救助3481人。医保报销比例由45%提升至65%,群众就医得到有力保障。
从严治党 改进作风建强好队伍
十八大以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冲突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
永定区始终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切实将党组织延伸到底,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坚持好干部标准。全区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工作领域提拔使用干部超过80%。2021年7月末,旅游城市张家界因“德尔塔”变异毒株肆虐,永定主城区按下了“暂停键”,成为了抗疫主战场。永定区238支驻村工作队476名工作队员充分发挥基层“排头兵”作用;区直单位选派3200名精干力量下沉10个街道开展防疫值守;6100名党员第一时间奔赴417个小区防控一线。
加强基层党建。区级党建经费突破9000万元,支部“五化”达标率100%,空壳村全部清零;全区成立小区支部336个,14000余名党员到社区(小区)双报到,不断推进“三联四建”工作。
以钉钉子精神抓“四风”、改作风。永定区创新建立“天门清风”监督服务群,覆盖全区95%以上家庭。同时深化政治巡察,区委落实巡察主体责任经验做法在中央《巡视巡察参考》《中国纪检监察报》推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扬帆起航踏征程,砥砺前行谱新篇。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永定区将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实干创业绩,以拼搏见实效,奋勇争先,乘势而上,为加快建设国际驰名旅游休闲目的地、奋力当好张家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