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中秋第一词,历来都备受推崇。
这首词是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之夜,大文豪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的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因与当时权倾朝野的改革家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希望调到离胞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谁知,熙宁七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期待兄弟俩经常见面的愿望再次落空。两年后的中秋之夜,面对一轮明月,想起兄弟俩已七年未聚,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语・删稿部分・十五》称:“苏轼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该词上片望月,既超宜兴致、高接混茫,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不过,苏轼一开篇就抛出一个问题,明月何时才有的?并把酒相问“朋友”青天,凸显了他豪放的性格和非凡的气魄。每次吟唱“把酒问青天”时,诗仙李白七言古诗《把酒问月》就会情不自禁地蹦上脑门。依据李白《把酒问月》诗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推断,李白这首中秋诗也是即兴遣怀之作。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两位名头最响的豪放文学大咖创作心理脉络暗通。
唐宋两位文坛顶流大咖的中秋遣怀之作缘何都“把酒问明月”?主要是大自然景物中,月亮最具浪漫色彩,探索其奥秘,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李白、苏轼的“把酒问天”“飞天入月”,何尝不是古代文人“探月梦”集中延续。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则称李白和苏轼为“两谪仙”,他俩生前探月梦都很强烈。他俩都是“科学迷”,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和苏轼《游金山寺》中“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皆彰显对科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月亮这一意象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作为唐宋性格豪放、气质浪漫文学大家,苏轼和李白抬头遥望中秋满月,其思想情感便犹如插上飞翔的翅膀,天上人间自有翱翔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语气显得更强烈和迫切,特别是“人攀明月不可得”和“我欲乘风归去”,苏轼登月的想法尤为强烈。
苏轼“把酒向明月”之目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代指明月,典故出自南朝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两句词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及杜牧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对世上所有经历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