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帅 代小林
“稻浪香飘远,‘丰’景美如画。”夏末秋初,穿行在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的优质稻基地里,映入眼帘的除了金灿灿的稻穗,还有稻农们科学培管的忙碌身影。近年来,洪家关白族乡党委、政府按照“保规模、提质量、稳发展、增后劲、上水平”的工作目标,明确“因时而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工作导向,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据了解,该乡村集体经济主打农业牌,目前已建成生态茶园4200亩、烟叶1840亩、优质水稻2300亩、种植红心蜜柚20000株、中药材200亩,大棚蔬菜1000亩,形成了以白茶为主导,优质稻、烟叶、水果、蔬菜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2021年,全乡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清零,2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5万元。
抓推进,落实“三项举措”。该乡坚持“高位推动、考评促动、典型带动”的工作举措,成立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把村集体经济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集体经济发展措施,先后到龙头、花园、穴虎洞、银杏塔等村实地调研谋划,建立乡级领导班子包联责任制,压实村支部书记直接责任,实现“乡、村、组”三级联动齐抓共管村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该乡坚持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列入绩效考核大项,实行年初安排部署、季度督导调度、半年讲评推进、年终考评排名,工作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绩效考核范围,并选树推广银杏塔、穴虎洞等茶叶主导产业的成熟经验,组织村支部书记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找差距、教方法、提要求、明目标。
强保障,完善“三个机制”。该乡建立“资产从严监管机制、部门结对帮扶机制、党建引领提升机制”等三项配套制度,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坚实有力支撑。落实资产从严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村财乡管,充分发挥村代会、村监会作用,有效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和盲目投资风险。落实部门结对帮扶机制,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等重点工作,统筹安排乡直部门和薄弱村结对子,帮助引进资金、项目,提供人才、技术支持。落实党建引领提升机制,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农村战斗堡垒,共优选114名村“两委”干部,新任占比6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71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46人,退伍军人27人,村“两委”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能力素质得到稳步提升。
促增收,创新“两种模式”。该乡结合乡情实际创新探索出“红绿结合”“生态农业”两种产业模式。“红绿结合”互融互促,打造集红色旅游与绿色体验为一体的精品产业路线。花园村以“红色、绿色”为基调,制定“一点、两圈、三园”项目规划。一点即以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为切入点;两圈即“鹰嘴岩观光圈和优质稻、蔬菜、水果产业圈”,目前发展优质稻180亩、年产值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蔬菜种植50亩、年产值20万元,水果100亩。三园即“村民宜居宜业家园,农品高效生态田园、多姿多彩云中花园”,云丰村利用红军体验园吸引大量游客,同时发展特色农业,修建大棚蔬菜基地,其中育苗棚大棚1个,种植棚48个,将红色文化与绿色农业串联了起来。“生态农业”人有我特。突出生态优势,龙头村建设富硒鸡养殖及餐厨废物转化利用基地,将餐厨废物经发酵转成生产肥料和富硒鸡动物饲料,目前基地已有日处理餐厨废物20吨能力,并与上海市场主体签订了年输送400万枚富硒鸡蛋订单。银杏塔村引进省级龙头企业张家界万宝山茶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桑植白茶1100余亩,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白茶产业链,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