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版)
今年,汪坚带领干警多次深入湘阿妹食品有限公司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倾听该企业负责人心声,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就企业在转变经营模式中如何更好地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司法建议。今年以来,全院干警共深入15家企业开展大走访活动,发放惠企政策汇编600余册,厚植兴业司法沃土,助力企业“脱困重生”。
创新工作举措 打造解纷“特快专列”
为快速化解涉企纠纷,武陵源区法院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内部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坚持立案优先、调判结合、审执联动,在立案窗口设立“涉企纠纷优先办理窗口”,落实“优先办理”“一次办通”,案件审理阶段,落实繁简分流,进一步完善涉营商环境案件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行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电子送达和执行网络查控,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为疫情常态化形势下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司法服务。
湖南某集团公司等六家公司分别向慈利某混凝土有限公司采购混凝土,慈利某混凝土公司多次催要一千余万元货款未果,导致企业自身经营困难,无奈之下诉至法院。法院先后受理该混凝土公司起诉的9件案件后,立即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迅速落实案件繁简分流,做到快立、快调、快审、快执、快结,共通过速裁调解5件,诉中调解2件,撤诉1件,判决1件,最终为慈利某混凝土公司追回货款近八百万元。
用活信用修复 助力企业重塑声誉
武陵源区人民法院坚决贯彻善意文明执法理念,充分利用信用修复机制,在府院联动大框架下,创新提出“1+3”工作模式,即法院牵头,政府、发改部门、金融机构相互协同配合,大力支持企业和个人重塑诚信声誉,向主动履行义务的企业和个人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同时,加强案前风险提示,开办执行失信曝光台、信用修复激励台,加大失信宣传力度,以司法促发展稳预期保民生,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法律义务,极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为推动本乡经济发展,邓某放弃外地工作,选择回乡创业,但却在向银行贷款时,发现其曾系被执行人,贷款遭到银行拒绝。原来在2015年,张某与刘某、邓某因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一案经武陵源区法院判决,判处刘某、邓某向张某赔偿各项损失4万余元,但邓某、刘某在判决生效后未依法履行义务。张某无奈之下向法院申请执行,邓某成为案件被执行人之一,并被公开信息,后在法院多次协调处理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邓某一次性履行4万元后,剩余的债权和利息张某自愿放弃,该案执行完毕。为助力盘活当地经济,在收到邓某的征信修复申请后,武陵源区人民法院迅速启动信用修复机制,对其被执行人公开信息予以撤销,同时向银行出具相关证明文书帮助其修复信用,便于融资贷款。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武陵源区法院将始终秉持“法治化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工作理念,切实发挥法治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稳预期、固根本、利长远的作用,持续助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继续书写人民法院在新的赶考路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优异答卷,为武陵源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司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