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向文 通讯员 罗选斌 钟昱)日前,桑植县陈家河镇老人彭兰秋因上山割牛草,不慎摔伤,在陈家河镇卫生院就诊检查确诊为锁骨骨折,需要及时动手术。因老人年纪大、行动不便,陈家河镇卫生院便向医共体桑植县总医院民族中医院院区发出邀请,桑植县民族中医院院区组织优质医疗团队来到陈家河镇卫生院,联合开展外科手术。
“加入紧密型医共体后,医疗软硬件都得到提升,最为关键的是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医。”陈家河镇卫生院院长王福田说。
“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当前呼声较高的热点问题之一,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2017年以来,桑植县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组建桑植县总医院,建立完善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新体系,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更好地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桑植县推进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改革中,重点围绕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核心目标,撤销乡镇卫生院法人,实行总院法人登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扎实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人才下沉、技术下沉和管理下沉,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患者不跑,医生跑”服务模式,选派专家驻基层帮扶。建立公卫新体系,加强县总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专科医生有效联动、县总医院医生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同时,加大薪酬制度改革,建立薪酬新体系,实行“工分制”管理模式,将医务人员划分医生、护理和行政后勤,综合考虑按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按照5:4:1的比例进行薪酬分配,并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在核定编制基础上试行“基本编制+员额管理”模式,大力缓解医疗机构人才职称晋升困难等问题,保障医务人才“留得住、引得进”。
此外,该县医改不忘立足于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功”,开展“慢性病网格化”管理,打造家庭医生“六连发”签约团队,实行分类签约、有偿签约和差异化签约,打通了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手机微信预约诊疗、线上支付、信息查询以及日间手术等,有效减少患者在医院内重复排队缴费和往返医院次数,门诊患者全程候诊平均时间缩短超过10分钟,平均住院日控制在7天以内。在乡镇卫生院大力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和6S管理,整体提升了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就医环境。
通过医改,桑植县中心卫生院能开展二级手术、剖宫产手术等。民族中医院院区去年成功通过三级中医医院设置评审,成为全市唯一一所集医疗、救护、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三级中医医院。陈家河镇中心卫生院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1250万元,与医改前比,收入增长60%,住院人次增长37%。
“医疗卫生工作是民生工作的基础,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惠及广大百姓。”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梁高武告诉记者,为切实满足百姓就医需求,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体系、预防保障体系、应急突发卫生体系等,在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服务、绩效和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合理诊断、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服务,通过“三合理”最大程度地为患者降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