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2年08月04日

七夕诗话

□柯云 安芳

七夕,就是古历七月七日之夜,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

相传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天帝怜她独处许嫁银河西岸牛郎。嫁后中断织造,责令她返回河东。从此勤劳善良、忠贞美丽的织女,被天帝用银河阻隔于一方,只能到每年的七夕(也叫秋夕)与丈夫牛郎相会,这时成群结队的喜鹊甘愿用身子为它们搭成一座桥梁,故叫鹊桥,让他们夫妻相会一次。这是一个非常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因而又被称作古代情人节。历代诗人为其写诗,留下无数优美的佳品力作。

如北朝诗人邢邵诗曰:“盈盈河水侧,朝朝长叹息。不吝渐衰苦,波流讵可测。秋期忽云至,停梭理容色。束衿未解带,回銮已沾轼。不见眼中人,谁堪机上织。愿逐青鸟去,暂因希羽翼。”诗人将夫妻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遵循思、念、离、别的痛苦脉络,以极为浪漫色彩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不甘心忍受别离之苦,向往自由的少妇形象,意在引起读者共鸣,追求和谐平静生活。

唐代诗人窦常诗曰:“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这首诗含情深远,惝恍迷离,虽写人只用“不寐”二字,却将种种举止行为刻画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辞约意丰,节短韵长,妙在不言之中。

诗人权德舆诗曰:“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意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这是一首别开面的七绝。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先将笔触向天,再从上转下,由虚而实,由远及近,组接成一副神话与现实相融合的风俗情面。

唐代诗人李贺诗曰:“别辅今朝暗,罗帷午夜悉。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诗人以拟人手法,巧用比喻、典故,酿造一个凄迷的氛围,以天上牛郎织女的孤独寂寞,旷照出地上有情人相互苦恋的悲凉,其感染力之强,令人读后思绪万千。

诗人白居易在《七夕》诗曰:“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诗人从景入手,以通俗的语言,表达深情厚意,令人顿生同情之心,回味无穷。

诗人杜牧诗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与崔颢的《七夕》末四句:“长结深阴夜顿幽,瑶阶金阁数萤流。斑姬此夕无限恨,河汉三更看斗牛。”通过描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寂寞孤零、苦闷凄清的心境,发人深思与遐想。

诗人李商隐的《辛末七夕》诗曰:“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留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岂能无意酬鸟鹊,惟与蜘蛛乞巧丝。”诗人假借牛郎织女的难得相会的曲折之情,暗示朝政腐败和怀才不遇的心境。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以新的篇章《七夕》表达了自己的境界,诗曰:“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巧妙含意,独辟蹊经,给以往的传统七夕诗注入了新的血液。

五代诗人杨璞诗曰:“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诗中的“巧”字语带双关,既有七夕民女向织女讨巧,也有世人投机取巧,构意精妙,别出心裁,令人百读不厌,发人深思。南唐诗人李中诗曰:“星河取取正新秋,绿竹千家列彩楼。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苦难留。”诗人精巧地将天上人间上钩连一起,两相映衬,构成一幅情景交融的风情图,使人目注而神驰。

清代诗人宋凌云诗曰:“七月七日夕,家家望女牛。神仙不可见,凉风何飕飕。我疑天生之巧转近拙,东西隔断难飞越。一年一度一分离,千古银河响幽咽。不须乞巧向天孙,若辞巧来愁欲绝。君不见东家力田妇,耕馌常相随。旦暮共苦乐,白首不分离。又不见西邻有才女,夫婿上玉堂。终年不相见,怅望悲河梁。玉露无声夜清悄,盘中盼断蛛丝绕。不知巧思落谁家,只恐巧多人亦老。寄言人间痴女儿,宁为其拙毋为巧。”这首诗以民歌基调,转韵吟唱,将“拙”、“巧”二字抒其己意。虽有世俗偏见,但不倾慕荣华富贵,唯求爱情真挚,相守白头。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引人共鸣。

民间也有咏七夕的好诗,如武陵平民阿英的《七夕呤》:“征人何处觅,七载无信息,但愿驱寇日,夫妻鹊桥会。”这是抗战时期妻子思念丈夫的诗。借七夕抒发思夫之苦,同时,也表明了国难当头以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操。

--> 2022-08-04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59612.html 1 七夕诗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