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民宿”热,带动了村民致富,搅活了农村经济的一池春水。然而,乘势而起的各地民宿在服务上却表现出良莠不齐的一面。有的民宿经营者把自家住房稍事装修,就挂上招牌开门纳客,结果可想而知。
此类问题由此反映了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产品和服务品质仍存在着的某些欠缺与隐患,已成为一些地方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
乡村要振兴,产业须兴旺。要把农村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品质进而赢得消费者青睐是绕不过的一道关口。农村产业有两类问题比较典型。其一,传统产业不能与时俱进。如食品加工,有的地方特色食品历史悠久,美名远扬,但是因为大多是采用传统手工作坊的方式加工,一进入批量生产,一些问题就暴露无遗。笔者老家辣酱受到各方追捧,有朋友索要时总忘不了叮嘱几句:“最好是农民自家制作的”。言下之意,流露出对“公司”流水线上制作出来的不放心。朋友看法虽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也折射出批量生产的传统食品,于社会认可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其二,新兴产业不符合行业规范。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算得上近年来新兴的农村产业,迎合了不少城里人亲近自然、体验农事、寻找“乡愁”的需求。而相对于城里稀缺的资源一旦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就不能停留在完全的“原汁原味”。例如,有关方面在乡村旅游产业领域已制定相应标准,对饮用水水质、排污设施、植被保护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如果不顾条件,草率上马,既赔了本钱,也败坏了一方市场。
眼下,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受疫情影响,热度会有所降低。但我们要看到,疫情属于短期因素,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在稳步提高,强大的国内市场给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农村产业提升品质的“功课”不仅不能省略,更需要进一步加强。
说到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必须有高标准的生产服务水平。引导广大农村产业从业者强化品质意识,各地有关部门还需多开展指导和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