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2年03月24日

穴虎洞的“黄金时代”

本报记者 何绍群 符晓 通讯员 邱德帅

李优国是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穴虎洞村村民,因为年纪偏大,打零工没机会,做小工别人看不上,只能“憋”在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2018年,穴虎洞开始种茶,憋得有些无奈的他总算是“等”到了发挥的机会,整地、施肥、除草、采茶这些茶园里的基本工夫都不需要强劳力,他这样的田间“老手”刚好用得上,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七八千。

覃自英是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平时不用下地干活,在家安享清福,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但老人家闲不住,觉得老向儿子要钱不硬气,不如自己挣钱自己花。村里茶园有了采茶这样的轻松工夫,她和老少几个姐妹相约去采茶,一边聊天一边就把活干了。这不,去年一年她零零碎碎地也攒了三千多。

2022年春分前的3月17日,天朗气清,正是采茶的好时节。陈家河、廖家村等邻近乡镇的三十多位采手,被张家界原邦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谭总用专车接来采茶。我问其中一位叫尚凤兰的采手“一天能采多少”“收入几何”,她说:“四五斤,一天能挣一百多。”专车接送,午饭伺候,这样的零工谁不愿干呢!

这样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的日子得之于村里建起了茶园,而且是连片成规模的790亩。你如果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或许会以为穴虎洞村有种茶的习惯,连年累积有了这般规模。其实,2018年以前,穴虎洞是没有一兜生产茶叶的茶树的,产榨油的茶籽的茶树倒是有一些,星星点点的,没人打理没人捡,掉了就任其烂在地里。

向宏亮今年58岁,是乡里产业办的主任,也是驻穴虎洞村的第一书记。此前在水田坪驻村时他就想把茶叶做成一个产业,为村民增加些收入,为村集体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但向宏亮在水田坪没找到“知音”,水田坪的茶也一直停留在小打小闹的状况,没得到大的发展。2019年,向宏亮转到穴虎洞驻村,做大茶产业的想法愈发强烈。在这里,他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他的茶产业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所谓天时,是指国家精准脱贫的大政策给予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还有桑植县委、县政府鼓励发展白茶产业的优惠政策。于是,穴虎洞村成立了华葇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张家界原邦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固定分红”的模式参与到张家界原邦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之中,投入有保证,收益有保障,村集体经济昂首起步。

说到地利,这里海拔500-700米的山地高台环境简直就是专为茶叶而生,年平均气温16℃,云雾缭绕,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向宏亮化验了土壤和水样,说这里以前不种茶让人想不明白,穴虎洞人辜负了这里独特的山地高台小气候形成的适宜茶叶生长的生态条件。

人和首先是向宏亮的想法和村里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村支部书记王朝波是致富能手,早就思谋着通过种茶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村民收入,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一时难以下手。向宏亮和王朝波两人一合计,决定一个对外招商引资,一个主内发动群众集中土地,穴虎洞茶园就这样向着现实出发了。向宏亮有位私交不错的朋友叫谭理,退休后正想找点事做,有心做茶。向宏亮把他请到穴虎洞,谭理对这里的地理环境非常满意,也觉得这里是种茶的好地方。他又联系了另外两位好茶的退休同志刘杰和刘继成,三人一碰头,决定成立张家界原邦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到穴虎洞村做茶。此后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张家界原邦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与湖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由茶研所全程指导穴虎洞茶叶基地的种植、管理、加工和品牌建设,穴虎洞村不仅选对了路子,找到了投资,还“傍上”了权威的专业机构。

穴虎洞茶产业起步晚,要想在葱郁繁茂的茶森林里立足必须得有点新招数。起点不能低,特色要突出,公司选定黄金8号、黄金2号、岌白、黄金芽等高档茶为主要品种,再配以碧香早、储叶齐、黄金1号,保证春夏秋不同季节均有鲜叶采摘,生产高中低不同档次的茶叶以适应各式各样的消费人群。目前,张家界原邦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已在穴虎洞村建成一处标准化白茶加工厂,面积达2400㎡,连接茶园、方便观光采摘的5.6公里产业路正在完善中。一个属于穴虎洞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

--> 2022-03-24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53794.html 1 穴虎洞的“黄金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