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祥斌
张家界三下锅 ,又名土家三下锅。2012年9月24日入列张家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人们将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炖,做成“合菜”,味道爽口,并把这道菜叫作“三下锅”。
三下锅的来历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由于朝政腐败,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大肆袭扰,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都惨败告终。尚书张经上奏朝廷,请征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经略使胡宗宪督办。永定卫茅岗土司覃尧之与儿子覃承坤及桑植司向鹤峰、永顺司彭翼南、容美司(今湖北鹤峰)田世爵等奉旨率士兵出征。时值阴历年关,覃尧之深知一去难返,决定与亲人过最后一个年,于是下令:“蒸甑子饭,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因时间紧,来不及做许多菜,就来个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炖,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这道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士兵上前线后,很快打败倭寇,收复失地,世宗亲赐匾额,上书“东南战功第—”。志书记下了这段历史:“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这种特殊的土司宴,沿袭到今天,成为当今张家界地区最具特色风味的美味佳肴。
第二种说三下锅的名称源自于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即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为“三下锅”,可见这“三”来头很大,锅里煮着极为厚重的道家文化积淀,你吃的是三下锅菜,品尝的是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哲学思想啊。
第三种说法是说张家界地区的土家族原住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餐饮方式,抑或就是一道菜肴,三下锅就是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荤菜混成一锅烩,是为三下锅。
第四种说法就是认为三下锅的名称与配料无关,其名称“三下”实则指土家族吃饭时的习俗“下跪”“下锅”“下筷”。
如今张家界的三下锅不再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多为肥肠、猪肚、牛肚、羊肚、猪蹄或猪头肉等选其中二、三样或多样经过本地的土厨师特殊加工成一锅煮。也许是混和的原因,三下锅的味道确实很特别,令人回味无穷!
三下锅的吃法也分干锅与汤锅之分,干锅无汤,麻辣味重,不能吃辣的人最好别吃为好。此菜虽好吃,但在张家界的酒店里面一般是见不到这道菜的,只有在当地人出入的一些小餐馆里才有吃的。
备料有两个方面,一是材料: 腊肉、大萝卜、豆腐、葱、姜、蒜、红辣椒。二是调料:海鲜酱(或豆瓣酱)、酱油、料酒、鸡精。
烹饪方法如下:
1、腊肉切片。
2、锅内放两勺油,炒香葱姜蒜,放入辣椒和海鲜酱。
3、加入腊肉,炒匀。这个时候闻起来好香呢!
4、把炒好的材料放到小砂锅中,加水,烧开后,下萝卜块和豆腐块。
5、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30分钟。
6、30分钟后,加料酒、酱油(不要加太多,腊肉本身就有咸味)、鸡精。
7、再煮5分钟就OK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