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2年01月10日

天寒地冻话取暖(一)

如今正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寒冬时节,北方地区早已开始供暖,而南方的人们也有办法御寒,秋衣秋裤厚棉被,空调开制热,或者用电暖器来取暖,可以说是各出奇招了。那么在条件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在三九天怎么御寒呢?

火墙地暖

秦朝时,在贵族家里和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座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

壁炉主要是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明清宫殿的墙壁中,砌有空心的“夹墙”,也就是俗称的“火墙”。墙下面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在炭口点火后,热气就会顺着整个夹墙瞬间提升屋内的温度。

地暖可谓近年来取暖界的“新贵”,但地暖技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地暖或始于魏晋时期。吉林省通化市发掘出的3座魏晋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火炕的遗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曾描述过河北的地暖。当时,观鸡寺大堂的房基是石头做的,房基内部连通,从侧面屋外点火,热气往石头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明清的紫禁城采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坤宁宫东暖阁,是康熙、同治和光绪结婚的洞房。殿外廊下,设有2个一人多深的炉坑,太监在这里烧炭;坑与暖阁下的烟道相连,主烟道直径70—80厘米,再分出直径40—50厘米的分支烟道。随着炭的燃烧,火气可以传遍烟道及其上的房间。

道光皇帝有诗云:“暗热松枝地底烘。”地暖也是东暖阁、西暖阁名称的由来。养心殿三希堂,里外两间各不过4平方米,也极适于聚暖。清代还专门设立了“烧炕处”,设首领太监2名,太监25人,专管点火烧炕。

但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地暖往往耗钱又耗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卫生部将醇王府正殿用作办公室。原本打算采用旧有的火地取暖,但试烧了几日,发现用煤太多,只能改装现代暖气。

花椒“温室”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可见,当时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的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待续)

--> 2022-01-10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51034.html 1 天寒地冻话取暖(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