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献党
从慈利县城出发,朝北行程30公里,便是东洋渡大桥。桥这头是苗市镇东洋渡村,桥那头是杨柳铺乡杨溪村。
两个乡镇,以桥为界,各自演绎着抗疫的感人故事。
杨溪村的现场见闻
越过东洋渡大桥,进入桥头杨柳铺乡第一道关卡——杨溪村东洋渡健康监测点。车辆拦停,沿途无一例外,检查人车通行证,查健康码,量体温。我们干脆下车,把镜头对准小小的卡点。卡点值守的有4名同志:一名副乡长,一名村干部,两名志愿者。副乡长名叫覃涛,四十五岁,是杨溪村联村干部。覃涛走上前来,笑着说:“记者同志,请莫见怪,这是进入杨柳铺乡的东大门,为了保护杨柳铺乡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我们党委、政府下达了死命令,严防死守。”
突然,远远地听到喇叭声。在前面杨溪村街道上,一辆宣传车,后面跟着十来人的小队伍,他们佩戴口罩,举着红旗,喊着喇叭,沿途宣传抗疫。
在杨溪村家家户户的大门上、墙壁上,我们见到了这样一则告示:“请您出示健康码佩戴口罩依次排队量体温进行登记,谢谢配合!!!!!”
五个感叹号,沉甸甸的,十分醒目,饱含着杨柳铺乡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切之情。
不下火线的年轻奶爸
驱车来到杨柳铺乡政府,办公楼走出一个年轻人,他叫王哲,是杨柳铺乡的综治专干。
王哲是一位年纪28岁的小伙子,党员,当过武警,人长得十分精神,他负责每天统计数据和信息报送、上传下达工作。
“乡里只留几位干部值守,其他同志都下村到各个卡点值守去了,党委书记去几个村看望几户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王哲说。
后来,我们从别人口中,知道了王哲的故事。
8月12日,王哲接到妻子从常德妇幼保健院打来的电话,电话让他既惊喜又愧疚。原来自己当爸爸了,妻子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妻子在常德一家企业工作,本来计划请陪产假去照顾妻子,可疫情来了。疫情就是命令,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就是责任。想到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党员干部,他不能后退。在得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后,他义无反顾与同志们一起战斗。每天从清早6点钟开始,他忙着数据统计和信息报送,有时还要下村维护核酸检测现场秩序,入户摸排及给观察对象量体温。
“宝宝,我是爸爸!”王哲与妻子电话视频,当看到产床上疲惫娇弱的妻子和可爱的小宝宝,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
连成阵营的两个方阵
杨柳铺乡村名美,杨溪、杨柳、荷叶、宝景、茶溪……
驱车行走,收入眼帘的是山峦叠嶂,村与村相连,户与户相依,清洁宽敞的村道上,不时出现整齐划一的队伍。
这队伍是杨柳铺乡连成阵营的两个方阵: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共产党员先锋队。这两支队伍,遍布各村、社区,每天奋战在抗疫一线,打不散,拖不垮。
7月30日上午,杨柳铺乡党委面向全乡发出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倡议书,申中村党员家属邓玉英第一个报名。截至8月2日上午10时,仅申中村就有74人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共产党员先锋队。
“请您稍等一下,麻烦您做个登记,测量一下您的体温……”康庄村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对外来车辆拦截登记、量体温。杨柳铺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行动,他们每天坚守在各个卡点值守。据统计,全乡暑假回乡的200多大学生,有120多名踊跃参加了志愿者队伍。
在荷叶村村部,记者见到了湖南大学女研究生牟依。牟依今年23岁,人长得漂亮,她正在帮忙统计数据。牟依说,不赶跑疫情,我就不走。
两个方阵,步步为营。共产党员先锋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抗疫力量。队员们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摸范作用,把力量拧成绳,叠浪成潮。在卡点、核酸检测、巡逻宣传、上门服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在环卫所垃圾压缩处理站,我们见到了5位退休的老村支部书记组成的党员抗疫小分队。从宝景村村支部书记退下来的李斌,年纪58岁,他戴着口罩,正在给垃圾压缩站机械消毒。
“组织把我们5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安排到环卫所工作,这是莫大的关怀,我们报党恩,发挥余热,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信心有力量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李斌说。
垃圾压缩机轰鸣着,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和热浪。一辆垃圾车停下,从车上走下来一对年轻的夫妇。61岁的老支书刘望明介绍说,这是环卫所爱岗敬业的一对“夫妻档”,丈夫34岁,妻子33岁,夫妻俩负责全乡的垃圾拖运工作。丈夫开车,妻子挂桶,每天从早忙到晚,风雨无阻。
倒车,处理垃圾,两口子熟练操作,干得热火朝天。妻子满庆是一位开朗美丽的村姑,见记者要采访她,催丈夫开着垃圾车就跑,留下一路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