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智慧
疫情之下,湖南日报记者上官智慧无奈“打卡”集中隔离点,通过亲身经历揭秘这里的故事—— 隔离房间配备了什么?隔离人员的生活、身心健康怎样保障?隔离人员临时有需求该如何满足? 在未走进集中隔离点之前,记者脑海里曾涌现过不少问题。怎料,答案未找到,记者却住进了永定区的一个集中隔离点。8月18日,是记者“打卡”集中隔离点的第11天,这期间的见闻,应以回应曾经的疑问。 特殊的代码 记者所在的集中隔离点,是一个位于张家界高新区的一家酒店,也是张家界临时启用的隔离酒店之一。入住前,隔离点按要求消杀,并在每间隔离房内配备体温计、酒精、免洗洗手液等用品,还备了足量的垃圾袋、矿泉水、香皂等生活用品。同时,永定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进驻集中隔离点成为总调度,配备医护、公安、志愿者等群体,设置医疗组、消杀组、后勤保障等9个小组,共53人。 8月6日晚,这个集中隔离点来了第一批隔离人员,两天后住满,隔离人员达199名。 有趣的是,这个集中隔离点的运转模式,和酒店很相似。在这里,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都用一个特殊的代码交流,即四位数的房号。因为每一位隔离人员都有独立的房间,每一个需求也以房号体现,每一项工作开展也从房号开始。 “8813有小孩,饭菜能否不放辣?” “我是8923,是一位老人,我不会放浴室的热水……” “医生,8807需要紧急包扎!” “1110起床,1111起床,开门做核酸了!” “8916,您需要的药品已送达,请查收!” …… 在这个集中隔离点临时组建的微信群里,大家都以房号自称,有需求接龙的,也有聊天、报平安的,更多的还是每天两次的体温接龙。 “用房号来区分,有利于我们更快掌握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沟通方式也保护了隔离人员的隐私,大家都挺喜欢。”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张宏斌说。 有求也有应 在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基本是“多面手”。除了日常工作,他们还得充当服务员、心理疏导员等角色。在集中隔离期间,记者颇为感动。由于6岁的孩子不吃辣,加之自带的食物有限,在隔离的第三天,孩子不吃饭,还哭嚷着要回家。无奈,记者尝试拨打前台电话。 “我让外卖送点零食、水果过来,你们能否帮我带上来?” “集中隔离点有规定,禁止一切外来物品。”工作人员斩钉截铁地回答,但在挂电话前,又暖心地说:“我们会尽量想办法。” 本以为想法“打水漂”了,怎料,次日下午,水果、方便面等食物便送进了房间,外面的塑料袋上有细密的水珠,还有浓浓的酒精味儿。原来,工作人员把自己储备的食物拿了出来。记者再次拨前台电话致谢并表示要付费时被婉拒了。再往后,可爱的糖果、零食便会主动到记者的房间“报到”。 无独有偶,记者从多方获悉,在这里,隔离人员提出的需求均得以回应。 房号1125的婆婆因患糖尿病对饮食要求较高,工作人员主动把蔬菜、鸡蛋分给她;房号1118的小宝宝没了奶粉,后勤人员托关系在全城“搜索”,最终将口粮送达;房号8916的大妈因刚做完手术情绪激动,体温异常,医护人员主动上门安慰,并嘱咐她如何服药、如何放松心态…… “隔离人员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张宏斌每天都会协助医护人员上门测量体温、采集核酸,他坦言,直面隔离人员的情绪,心里很不是滋味,刚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会在房门贴上“请勿打扰”的牌子,“我们只能反复安抚,进行心理疏导。如今,他们不仅情绪稳定了,还在微信群里相互鼓励。” 记者打开微信群,发现浮躁少了,生活气息多了。群里有分享小视频的,有分享看书的,还有热爱运动的…… 房号为8812的陈先生在群里发了一则信息:“隔离不隔爱,温暖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