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鑫
“咚咚咚,咚咚咚……有人在吗?”8月14日中午,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了正在午睡的郑志英。
“吱——”她推开那扇有点破旧的房门,从搭建的简易屋子里走了出来。看到眼前身穿正装、戴着党徽,胸前挂着工作证的来者,眼神里多了几分谨慎,她小心翼翼地问道:“你是谁?有什么事?”
来者不是别人,正在她所在的暂住地白羊坡社区党支部书记龙可顺。他刚刚从社区开完会,听工作人员反映辖区内有几户外地暂住人口,便担心起他们的居家隔离生活来。
“他们不是本地村民,不认识我们这些村干部,如果生活有困难,该去找谁?”一想到这些,龙可顺便无比不安。从社区出来,他开着车一家家去找,敲门询问生活物资状况、核酸检测情况。每到一处,他都认真了解住户的姓名、籍贯、所从事行业、电话,一项项登记在笔记本上,临走时,还不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对方拨过去。
郑志英和丈夫是邵阳人,在白羊坡做点建筑方面的小生意。为了节约开支,一家三口居住在工地旁一个十几平米的临时建筑里。居家隔离数日,物资储备不足的他们连日来餐食都是简单对付。当下,家中最缺的就是大米、液化气和桶装水。
“放心吧,很快就给你配送到位。安心隔离,不要乱跑,有什么困难找政府,让我们一起守护好白羊坡这片净土!”龙可顺说完就动身准备去解决她家的需求。
“那多不好意思,人人都找政府,政府也忙不过来啊!”郑志英觉得自己在给当地政府添麻烦,一脸的愧疚,“还是算了,我们凑合下,节约点。你们也不好买,都封控了……”
“放心,只要齐心协力,团结抗疫,政府就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你把我电话记一下,有事打电话。”龙可顺重复了两遍,确认对方把号码存好后便急匆匆地走了。
不一会,他的身影再次出现。小雨淅淅沥沥,他浑然不顾,左手拎着一袋米,右手提着一件矿泉水,再一次叩响郑志英的家门。“疫情期间,就不给你送进去了。液化气也安排了会尽快送来!”
交代完,郑志英还来不及说点什么,他便疾步离开了。望着书记渐行渐远的背影,郑志英有些哽咽,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声喊着:“谢谢啦!谢谢你们!谢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而此刻,在龙可顺的心里,最挂牵的就是尽快对接上其他有困难的外地住户。用他的话来说,“住在这里,就是我们的亲人。只有每一位住在白羊坡的群众都能吃饱喝足,安心隔离,才能尽快结束这场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