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舟
朱光潜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也是我国颇负盛名的美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一生矢志读书和治学,在诸多学术领域卓有建树。他在求学求知的过程中,曾经三次立志,每次立志的愿望都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朱光潜三次立志,也是他潜心向学、真诚为人的三大坐标。
第一次立志,是朱光潜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期间。当时年轻的朱光潜刚来到香港读书,住在梅舍(May Hall) 的小房间里,为了避免世俗生活对学业的干扰,他在房间的墙上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这是桐城名家方守敦为他写的,也代表了他的志向。恒,表示求学须有恒心;恬,表示生活要甘于素朴和恬淡;诚,表示为人要诚实守信;勇,表示做学问须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朱光潜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立志,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期间。朱光潜在大学图书馆博览群书,经过认真抉择,他最终把美学研究确定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他的导师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告诫他道:“朱先生,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有的人研究一辈子,却一无所得。”朱自清热爱美学,他反复扪心自问,最后下定决心,哪怕自己一生陷入美学这个泥潭也认了。朱自清再次立下志向:“此生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第三次立志,是20世纪30年代回国任教的时候。为了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朱光潜为自己定了六个字的志向:“此身、此时、此地。”他解释说,从今日做教师起,此身能做的,绝不推诿;此时该做的,决不推延;此时当做的,绝不等待。
朱光潜的第一次立志体现了做人求学的方向,第二次立志是展现事业抉择的决心,第三次立志则是他人生实践原则最终阐释。朱光潜很喜欢朱熹的《观书有感》的几句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孜孜不断地寻求新知,让朱光潜每一次立志的内容都有新的高度和境界,三次立志和终生的遵行实践,最终成就了朱光潜先生学术事业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