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1年07月15日

富厚堂小记:清芬世守,盛德日新

——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湖湘文化调研侧记

编者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21年7月初,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开展“三下乡”活动,组成湖湘文化调研团队,深入湖南多地农村,走访人文景观,采访湖湘非遗,传播先进文化,体验基层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为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磨练了品格和意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本报推荐部分优秀调研文章,以示鼓励,以飨读者。

2021年7月3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湖湘文化调研团队一路奔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参观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并拜访了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曾国藩故里管理处工会主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曾国藩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刘建海先生。刘老师近年来的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曾国藩研究的相关资料并集结成刊物,他个人的兴趣也主要集中在对曾国藩家族的研究。

生于耕读之家,拔于流俗之世

双峰县荷叶镇白杨坪,世代耕读,民风淳朴。自孟学迁湘乡之后,曾氏家族在这里扎根。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此,传统的耕读之家培养出了传统的读书之人——曾国藩5岁开始启蒙,受学于庭,6岁进入私塾,拜陈雁门为师,7岁起他的父亲曾麟书亲自教习,其学习之心真正做到了读书人对于“求学”的执着与刻苦。

曾国藩23岁时(1834年),学习之路到达了一个关键节点,即进入岳麓书院读书,师从欧阳厚均。曾国藩在这里系统地接受正统教育,结识了一大批良师益友,深受湖湘文化熏陶,为其以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指明了方向。

在采访中,刘建海老师几次提起:“曾国藩是学习、践行、维护传统文化的人格典范。”他不仅以儒家标准修身立世,时刻以圣人的准则要求自己,并且用他的心得经验,为兄弟子侄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与言行准则规范。

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

采访过程中,刘建海老师为我们完整地梳理了曾国藩一生的治学为人之道。随着个人成长,他的思想存在一个逐渐补充、以臻完善的过程,从儒到法到道,他始终将学问与修身紧紧联系在一起,传统儒家思想对他修身治学的影响更是一以贯之。

作为曾国藩一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来源,传统儒家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进京以后,在此前曾国藩更多是一个通读八股精通应试的科举人才。在京城广泛的读书冶游使得他的视野和人生价值都发生了重要的蜕变。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在深夜自我叩问: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完善?我们时刻怀疑:在目前这个框架里,一个忠诚于自我完善的人应当向何处找寻。这种困惑和犹疑、对人生苦闷的探寻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并非罕见。

对这个问题,刘老师说,他特别希望当代的青年人中有人愿意了解曾国藩,并怀抱这种具有历史感的同情,对他的治学为人、治家治国有真正洞察的领会。

在修身与治国之间

曾国藩把自己的高风亮节融入治家之道,曾氏的家风家训流传后世,他也就以此实现了自己的不朽。

齐家始于修身。古人有言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又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为君子。曾国藩的治家品格也经过了许多磨炼。在富厚堂的左侧有一处较偏僻的房屋,屋门前高悬“无慢室”三个大字。何为“无慢”?《论语·尧曰》曰:“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曾国藩的朋友对他品格的完善起到了关键作用。陈源兖批评曾国藩“无处不着怠慢之气”,而邵懿辰则说曾国藩“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曾国藩痛定思痛,决心革除自身的弊病。而“无慢室”就是他成长的里程碑,这里既记载着他的过失,也昭示着他的品格。能够在人生的历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也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

曾国藩在与友人的交往中不断突破自身,故而他也把这种要求进步的迫切心情加诸自己的兄弟。曾国藩作为兄长,常年在外做官,但他从没有忘记家乡的亲人。他也多次去信,给家族的子弟予以指导,要求他们谨守耕读的家风。八本堂过厅背面照壁上曾国藩亲书的“肃雍和鸣”匾至今仍在向后世诉说:“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这说明家风也能润泽世风,齐家也可以反哺治国、治天下的事业。

刘老师从曾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谈到其治国、齐家之路,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曾国藩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人生道理,我们的富厚堂之路,不虚此行。

(执笔:李乐乐 张甜 参与:张千帆 杨宇曈 张义和 刘冰冰 胡馨月 刘越 李子涵 摄影:杨宇曈)

--> 2021-07-15 ——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湖湘文化调研侧记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44548.html 1 富厚堂小记:清芬世守,盛德日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