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向欣 图/本报记者 杨旭东
战天斗地,石头变梯田。旱粮改制,温饱有保障。从“农业学大寨”到乡村振兴,横跨几十年,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人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最佳践行者。
1973年秋,中共湖南省委授予长峪铺“南方大寨”的称号,这是对当年的长峪铺人自力更生创造奇迹的最高褒扬,是对新时代的长峪铺人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鞭策。向后代讲一讲当年长峪铺在老书记黄炳秀带领下改天换地的的故事,是每一个老村民的传家习俗,但从2021年6月9日起,他们不用一再口述了,年轻一代可以在新建成的长峪铺村史馆里,回溯历史,感悟过去,激励现在。
“长峪铺村史馆正式开馆!”6月9日正值第14个“国际档案日”,长峪铺村第一任村支书黄炳秀在众多村民的搀扶下,为村史馆揭牌。村民们追着老书记的脚步,涌进史馆,走进了记忆的长廊。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黄炳秀带领下,长峪铺人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炸掉了大小6000多个岩凸,搬走了17万多方岩石,填塞了58个天坑,开出了2000多亩梯地,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改造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奋斗之歌。
村史馆通过挖掘整理反映长峪铺精神的老资料、老照片,记录长峪铺村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以点带面,高度浓缩慈利县农村发展历程。它是由原长峪铺接待站改建而成,总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由第一展厅、第二展厅和报告厅组成。第一展厅分为序言、村况简介、驿道漫漫、当家做主、大寨之路、两季三熟、农村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文荟萃、后记和文苑飞歌等十二个部分,主要是通过历史资料、档案文献、影像视频和实景还原等不同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长峪铺村的发展脉络和建设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长峪铺人民一起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齐心协力改天换地的场景。第二展厅主要是针对长峪铺农耕文化的部分展示。
黑白照片里奋斗的画面,勾起了老一辈的记忆,他们一边参观一边和同辈人交换着各自当年的故事;同样也引起了年轻一辈的共鸣,他们慨叹着当年祖辈父辈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说干就干的行动力。
黄炳秀之女、长峪铺村史馆副馆长黄梅林说道:“将来,老一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将继续指引长峪铺人,锐意进取,走上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