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1年06月06日

苗族剪纸:不一样的剪纸

在苗族文化中有自己的剪纸文化,只是和汉族的窗花剪纸不同,苗族剪纸主要适用于刺绣。当苗族人制作刺绣时,会先用剪纸剪出一定的形状。

苗族剪纸俗称“苗族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为“西给港”“西给榜”,汉语意为“动物剪纸”“花朵剪纸”。贵州省剑河县流传的苗族剪纸可分为革东型和新民、新合型两类,风格各不相同。革东型剪纸构图饱满,画面内容丰富,纹样多为动物、花卉和人物,其中不乏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新民、新合型剪纸构图上相对灵动,纹样多为自然界中的花卉、鸟蝶等,造型生动异常。

苗族妇女们在刺绣中使用剪纸,历史悠久,在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远古时期从“东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向“西方”(指湘西、贵州)大迁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苗族历史上的这次大迁徙,是民族性的集体大转移,即使在这样艰辛的环境,妇女们仍把针线、剪花当作十分重要的事项,可见剪纸(剪花)与刺绣早就成了一对孪生姐妹。

随着剑河当地外出打工女子数量的逐年增加,描绘和制作苗族剪纸的人数在日益减少,多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妇女留在家里从事剪纸活动。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采取较为简便的方法以复印机复印刺绣图案,剪纸的蓝本作用逐渐减退。与此同时,剪纸的图案纹样发生变异,传统纹样的文化含义正为苗族地区的人群所淡忘。

2008年,苗族剪纸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姜文英出生于剪纸世家,自幼随母亲学习剪纸技艺,12岁时即可掌握刺绣花样的剪纸技术,已有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2013年,她成立剑河县苗族剪纸艺术苑,与40余名绣娘联手创业,带动周边群众200人就业,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意大利及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地。她不仅创作了《吴公龙》《双龙相亲》等广受大众喜爱的剪纸作品,还心系传承事业,不定期到中小学校内传授苗族剪纸技艺,成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实践者。

(本报综合)

--> 2021-06-06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43391.html 1 苗族剪纸:不一样的剪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