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晴 宋美慧
从市区驱车到慈利下高速,沿着绿意葱茏的山间道路不到十分钟,一座依山而建、白墙青瓦,占地600多亩的农家生态庄园映入眼帘,这就是此次记者一行的探访之地——老山翁耕读书院。
踏入书院,轻推门入其间,庭院深深,曲廊逶迤。木插销的大门半掩着,楹联上工整地写着:“深耕细作仓更实,善读慎思气自华。”院有回廊,茶室,一草一木、一花一品皆古朴,每间屋内都有书架,满是珍藏,精致典雅的“徽派”建筑形态巧妙结合,有着江南风光独有婉约韵味。在野,在趣,尽显东方意趣,而耕读书院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说起。
这家书院主人周红珺女士,在北京做企业管理培训做得风生水起,返乡的她原本只想择山中一处,过“采菊东篱下”的归隐生活,回来接触农业之后,她觉得自己还应该为当地村民做点什么,便开始做阅读、文化、高山油茶,帮村民一家一户开发产品,让这家书院发挥了更大的意义。
“生活中返朴归真,自然中尽是学问。”周红珺边沏茶边和记者慢慢道来,耕读文化是祖先从耕与读中悟出天人合一之大道,耕作,是在劳动之外寻找意义。正如栽秧,插秧是退步走的,退步才能把秧苗栽好,退后一步是向前,秧苗干旱、雨涝的时候都很坚强,很多植物的万态是不争不抢,默默绽放。
清晨,伴随着清脆的鸟鸣,耕作,读书;午间,静坐,摘果蔬;傍晚,阅读经典,思考总结收获,有趣的人灵魂的碰撞,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喜悦从内心油然而生,真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情怀、意蕴。
“食物教育本身是个很新鲜的事,以食启智、以食育人,让孩子生命中都种下了一颗国学的种子。”周红珺女士告诉记者,食物学融合了植物学、色彩学、营养学等,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课文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对自然中其他生物或植物的认识与热爱;对食物的感恩;团队与协作精神等等。这一切,都是培养孩子丰富内心的过程。
耕读书院的餐厅更倾尽山野恩赐,三餐四季皆有真味,餐饮的每一个包厢的命名无不体现耕读文化:晨耕、午禾、暮归、夕咏……这里的食材都是原生态食材,不仅让游客可享用到放心健康纯绿色食品,还给留守及愿意回到家乡的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增收致富机会。“希望这是一个支点,吸引更多人过来玩,给游客提供一个融体验、阅读、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美丽山庄, 带动乡村振兴。”周红珺说。
人在草木间,万事随云烟。当下的耕读书院如避开喧嚣的桃花源,而这隐世的书院也常常有同频、倾心之人前来参观,偶尔会在村子里带一些土特产回去,村人的生活也日日渐好。游客高兴,村人自然也乐在其中。
山水之间,只有拾不完的乐趣,爱大自然,更爱生活,邀您重拾起岁月之静好。
☞地址:慈利县零溪镇岩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