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1年05月16日

这一对沪漂夫妻,回张家界造了11层“盒子屋”

庄娅琼

在距离张家界景区入口15分钟路程的武陵源区石家峪村,诞生了一栋低调又奇异的建筑:7个“盒子”组成,每个“盒子”扭转15°,沿着山脊盘踞而上。

7个“盒子”带有7个露台,面朝不同的风景。躺在最顶端的泳池里,只看得见天和山林。整栋建筑均用砂岩石建成,隐在松树林的云雾中,露出雅致的红色。

这是一栋民宿,也是向珊和彭闯的家。“叠盒子”的方式,让建筑犹如匍匐在山坡上一般,显得低矮、谦逊,更符合向珊和彭闯的心意:“我们是回家了,融入原来的生活里。”

彭闯和向珊是一对80后夫妻,他们出生在张家界,年少时便辍学前往上海打工。打拼十年后,两人在上海买房买车,站稳了脚跟。但第二个孩子出生不久,他们却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卖掉所有固定资产,用1200万,回老家盖一栋绝美的红房子。

谈起他们的故事,向珊说,他们第一次真正相识是在2008年,他们分别从打工的城市回家,在张家界市区的大巴车上遇见。从此一段奇妙缘分就此开始。

最早是做家庭影院销售的彭闯,经常一双脚走出了很多血泡,每天吃馒头、泡面。两三年后有了第一笔“巨额”存款,大概10多万元元,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还是在老家买房。当时跑回了张家界,在市区贷款买了一套新公寓,给父母住。

之后,他们在上海从打工进入半创业的模式,和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经济状况逐渐好起来,陆续有了大宝、二宝。之后也终于有实力在上海徐汇区买了一套三房的公寓。但搬进新家后,却仍旧早出晚归,他们发觉,装修好的新房只是一个洗澡睡觉的地方,内心并没有什么归属感。

向珊和先生商量,不如变卖所有资产回到家乡,盖一栋民宿,既能现在就回老家住,也能一边经营它,成为下半生的事业。

花了十几年打拼的积蓄只为盖一栋房子,老了回来住,身边的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说这是最“蠢”的投资。但他俩之间从来没有任何动摇。

说干就干,2017年,夫妻俩去莫干山度假,住了一家非常喜欢的民宿,找到了它的建筑师,想请他帮忙设计房子。他们带着建筑师一起回了老家,花了一个多月,选中了一片坡地,那里曾是他们两家的祖辈晒谷子的一片地。很幸运,建造民宿得到了双方家族长辈、亲戚的赞同,最终的建造方案也符合政策。

刚开始建造时,彭闯还留在上海处理一些生意,向珊一个人回到村里当监工。一开始她连混凝土是什么都不知道,每天带着本子,请教施工队的师傅,每天不是暴晒,就是淋雨,晒黑了很多。

有一次,向珊不当心摔倒,断了两根骨头,打上钢板后,半年不能走路,彭闯就每天背着向姗到工地一起工作。孩子们放学,也会到工地来看她,虽然力气很小,但他们不断尝试着一起协作搬石头。彭闯说:“村里的亲戚长辈也都来帮忙,不论多么辛苦,但大家聚在一起的感觉特别温馨,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终,历经3年建造装修,新家在山谷里亮起暖灯。

民宿的外观和室内均采用了红砂岩材质。他们的民宿,变成了绿色松林里别致的红房子。红砂岩在干燥的时候是质朴的灰色,被雨水打湿后会呈现出浓郁的红色,这种变色增加了它的魅力。民宿建成后,夫妻俩给它起名为“未迟·宿云间”,寓意为这份住在云间的体验,什么时候来,都不迟。

房子建成后,一家四口彻底搬回了山里,陪伴两个孩子就近上学、照顾老人。向珊说:“偶尔会怀念上海,但在山间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守着亲人,就已经是财务自由了。”

民宿一共有12个房间,每个房间有3-4面大的玻璃落地窗,让大家尽可能地看到大自然。家具和装饰品也采用原石、木质,希望都市里来的客人,能够卸下压力,融入到自然中。房间内尽可能选择原木、棉麻等天然材质,与户外呼应。民宿内设有茶室,晚上有颂钵活动体验,帮助从都市来的客人放松、冥想。

他们的大儿子7岁,小儿子4岁,从建房子开始,他们就跟着一起回到农村,现在在本地读小学和幼儿园,适应得特别快。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们离开上海,仿佛也切断了孩子获得更好教育的机会。向珊说:“更希望孩子在小的时候能够更多接触大自然,获得更多自然教育,也希望他们能够接触土家族的文化。”

彭闯说,现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还是很多,有时候老人病倒,晚辈却在远方打工不能赶回来,看到这样的情况总觉得很心痛。建完民宿后,在管理、服务、卫生、餐饮上,都尽量选用本地人,希望提供更多岗位,让年轻人回归。“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村一点点变化,让来到张家界的游客,都能看到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

--> 2021-05-16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42616.html 1 这一对沪漂夫妻,回张家界造了11层“盒子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