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甲长 通讯员 石继丽
北纬30度,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藏着无数神秘的自然、人文秘境。
以瑰丽秀美著称的澧水,就是这条线上的一条河!
这是一条张家界人的母亲河,一条流淌在众人心尖尖的河。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好吗?还能保持那“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的绝世容颜吗?在张家界美景和全球重大议题同框的光芒下,5月初,记者一行走进澧水北源所在的五道水镇,触摸那远逝的记忆,发现和记录今日的澧水河。
恬静的母亲河,曾经一半是河水一半是苦水
澧水,流域面积近1.7万平方公里,流经湘鄂两省5个市州14个县(市、区),滋养两岸400多万人口。她有北、中、南三源,北源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前一直被视为澧水主源。
五道水镇,的确堪称为一座“小而美的边城”——她既是澧水北源所在地,也是湘鄂西边界上的千年古镇和边陲重镇。历史上,湖南桑植和湖北容美司宣蔚使曾在境内对酒为盟,立下疆土界碑,刻着“山高水长、亿万斯年”八个大字,见证着民族团结。
记者一行抵达五道水镇时,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5月的五道水镇,有着历史的厚重,也有着现实的生机盎然。镇上有一座拱桥。站在桥上看,桥下水波清漾,映照着河畔高高低低的民居和树木倒影,一派幽静自然。下拱桥,沿着河畔走,堆满鹅卵石的滩头,看不到一张白纸、一个塑料袋、一个瓶子,十分干净利索。
直插河道的民居吊脚,和着潺潺流水声,延伸到视线尽头,好一幅陶渊明的画面。这里的河水,给我们的第一感觉:依旧“靛澧色”!
河滩上,我们遇到了65岁的魏少有。他正在捡拾垃圾。这项工作,他和伙伴们已干了5年。他告诉记者一行:原来每天都要拖运三四车垃圾,而现在大为减少,而且河水越来越“乖巧”了。
老魏用“乖巧”形容澧水河,也许只讲对了一半。澧水是母亲河,有时候却并不“乖巧”。水文资料显示,澧水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特大洪水,其中尤以1998年 7月的那场大水最为严重,桑植县凉水口站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415.2毫米。
虽然澧水的长度在湖南省四大河流中排名最后,但它两岸陡峭,水面狭窄,从来以“狂野”著称于世。
由于滥砍滥伐和无序开垦,五道水镇水土流失一度十分严重。一到雨季,浊水泗流。
一些养殖大户在河道边规模饲养牲畜,猪羊牛粪直接入河。
“一到涨水季节,河边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人们不得不捏着鼻子绕着走。”镇林农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安耀回忆,澧水源,这块曾经的净土一度被折腾得奄奄一息。
为了保护好环境卫生,镇里聘请专人搞卫生,但居民并不买账,往往是人在前面扫,居民在后面丢。在一个大冬天里,负责卫生管理的老书记罗生高穿着棉袄在河道里清理垃圾,一盆脏水突然从天而降,直接泼洒在他的身上……多年之后,罗生高跟记者讲述这段往事时依旧感慨:搞好卫生难,难在没卫生习惯。
义无反顾,张家界扛起澧水治理的“大旗”
事实上,自澧水生态环境显现出问题征兆之后,历届党委和政府在治理澧水、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就不遗余力。
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张家界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市第五次党代会强调,要根据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
2013年,出台《张家界市开展环境整治六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生态市建设。
至2015年,张家界市在顶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澧水流域和重点领域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201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协根据省政协“加强湘资沅澧四水源头地区环境保护”调研协商工作方案,将“加强澧水源头地区环境保护”作为调研协商监督课题,与“树立源头理念,搞好流域保护”主题活动同步推进,成立了武陵山片区政协主席联席会和澧水流域生态保护课题组,建设流域内2省5市州14区县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实施联动保护。2018年4月,课题组在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镇召开第二次会议,共同探讨协商澧水防汛抗旱问题。2019年8月,在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召开第三次澧水流域生态保护会议,形成了《武陵山片区政协主席联席会澧水流域生态保护课题组第三次会议走马共同倡议》。
澧水治理,由此步入一个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协同发力的新时期!
5月初,当记者一行走在五道水镇各个角落时,“泛源头”这个词组屡屡被人提及。什么是泛源头?就是要从小溪、小沟、小塘抓起,从老百姓的屋前屋后抓起,抓好源头治理,保护好支流域、小流域、微流域。简言之:人人都是源头。
这一概念是市政协主席汪业元在长期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思考和总结出来的,很快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几年后的今天,村居主要路口一直张贴有村规民约和禁渔公告,老百姓的房前屋后都栽得有花草,小溪、小沟都有专人清理。
“这个概念很有针对性、操作性,大家原来不知道到底如何保护澧水源头,这个概念出来后大家都明白了该怎么做!”罗生高感慨地说。事实也证明,通过搞好人居环境、溪沟、滩涂污染源系统整治,推动房前屋后、溪、沟、塘岸线生态修复,也就抓好了澧水源头的治理:
环境卫生差,老百姓心里有疙瘩,就组织专门队伍,挨家挨户上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家家户户门前设置垃圾箱,在重要路口设置标牌标志;
山林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就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政策,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并进行守护;
河、溪、沟、塘岸线电鱼或水箱养殖现象严重,在坚决取缔的同时组建联防队进行巡查打击。
“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泛源头做起,工作就有了抓手。积少成多,长年累月常抓不懈,五道水镇有了大变化!”五道水镇党委书记钟敏由衷地说,澧水源头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镇党委和政府不是在孤军作战,而是依靠群众,依靠上级支持,上下一心,常抓不懈。
治理生态环境,做好群众工作很重要。但对于张家界市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更多的是担当和责任。
2020年12月24日,在澧水北源源头界碑揭牌仪式上,桑植县委副书记肖运谋介绍: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桑植县关闭煤矿20家、铁矿6家!为修复水生态,涉保护区35座电站全部退出,39家河道采砂点全部关停,18.5万平方米网箱全部退养!
作为扛起澧水治理大旗的“旗手”,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的担子更重。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办公会、全市大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一组数据,也许可以让人管中窥豹:
近几年来,累计投入16亿元,启动和实施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升级改造、工业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水环境重点整治项目90多个;
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关停禁养区内的全部畜禽规模养殖场,退养专业养殖户553家。全面取缔了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湖南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内网箱、拦网养殖;
制定《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涉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法采砂项目整改方案》和《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水电站整改方案》,涉改的29个采砂项目已全部取缔关闭并完成生态修复,涉改的88个水电站已有86个退出发电功能。
守护“中国好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五道水连家湾村,省水利厅在这里立了一块石碑,上面书写着:澧水北源。字是鲜红色的,苍劲有力。澧水就是从这处源头奔涌而出,一路裹挟着桑植民歌、雄浑粗犷的澧水号子,途径桑植县,湖北鹤峰县、宣恩县、五峰县,龙山县、永顺县,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澧县、津市、鼎城区14个区县,注入洞庭湖,汇入长江,奔腾向太平洋。
通过多重政策叠加、多种资源汇集、多方力量参与,作为澧水北源所在地的五道水镇,森林覆盖率达到95%,其“森林王国、天然氧吧、人间仙境、度假天堂”之美称开始走出深闺为人识。
“现在的五道水,溪流中的趴趴鱼和娃娃鱼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白鹭满天飞。”林农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安耀笑着说,如果说老百姓以前烦恼的是生活垃圾漂满河道,现在烦恼的则是山林中的野兽太多了,“山里的野猪到处窜,很少见过的熊也成群结队地跑到山林里做客来了!”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五道水镇重要的生产力。
“五道水现在是国家级生态镇,全镇共有野生绿茶约3500亩,野生粽叶49000余亩,大鲵存量280000尾,群众自主种植三木药材累计48000余亩!”镇党委书记钟敏对镇里的产业资源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镇政府正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并利用境内的湘鄂土司结盟旧址、芭茅溪贺龙刀劈盐局旧址等文化遗址,大力建设澧水源头流域生态风景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五道水镇所走的路,已经成为张家界绿色治理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张家界市在治理澧水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效:
张家界市已经将317条河流、264座水库纳入河长制,建立市、县、乡、村级河长体系;
市人大常委会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将环境保护工作报告纳入市、区县人代会进行审议,每年对包括水污染防治在内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重点视察和审议;
以澧水南源和索溪流域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工程,积极争取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近三年来张家界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65平方公里;
……
一条条溪流重新清澈,一座座山头披上绿装,一个个村镇光彩照人,一个又一个绿色产业在崛起,这是奏响在张家界的动人旋律,也是这座旅游之城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的真实写照。
就在2016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的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报告认定“张家界市属于水环境承载力不超标城市,没有水环境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的县(区)。”2017年,张家界市水环境改善成效列全省第一。2018年,湖南澧水河水源地荣获“中国好水”水源地称号。
这是国家给予张家界最真诚的肯定。而这,只是序曲。
“张家界拥有省以上自然保护地23个,占市域面积30%以上,是湖南唯一、全国74个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市。”谈及澧水未来,市政协主席汪业元介绍,自2019年开始,市政协组建澧水南、中、北源地区三个民主监督小组,由副主席褚新年、周芳、邓师煌带队,围绕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村庄规划编制管理等9个方面,三年持续对澧水源头地区环境保护进行专项民主监督,坚持系统保护的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每一年对踏察调研发现的问题形成清单,并交由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单位进行交办,督促问题的整改落实,效果明显。2020年9月16日,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履职,围绕“挖掘我省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政协云全程图文直播,对推动我市尤其是桑植县红色旅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前,市政协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澧水保护立法调研,建言资政,双向发力。
水声淙淙,澧水亘古的水,正涌动着新时代澎湃的潮。她的精彩故事,才刚刚开始。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里,张家界正奏响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最强音——
力争到2025年,张家界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1.2亿人次,年均增速2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
“十四五”末,张家界将形成千亿旅游主导产业,武陵源、天门山跻身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基本建成,4个区县旅游总收入全部实现过100亿元,建成一批旅游总收入过10亿元的文旅小镇和过亿元的旅游名村……
这是又一部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鸿篇巨制。
让我们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凝心聚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