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智慧 谢德才 黎治国
春意涌动,绿意拔节生长。
4月初的一天,记者从桑植县城贺龙公园远眺,层层青山之下,一湾澧水静静流淌。远处,桑植民歌国际度假旅游区项目建设工地,塔吊来回转动,工人们在抓紧施工……项目负责人说,他们看重的不仅是当地的民俗风情,还有这里的好山好水。
桑植森林覆盖率达72.8%,是澧水发源地,有410条大小河流,曾上榜“中国好水”水源地。桑植依托良好的生态水资源优势,做好“水”文章,发展“水”经济,一批批绿色有机产品和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成为桑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护水,“硬核”守护绿水青山
桑植因贺龙元帅而被世人所知,但这里的水却养在“深闺”鲜为人知。经监测,全县4个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Ⅰ、Ⅱ类,地表水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依靠优质丰富的水资源,桑植人靠水“吃饭”。上世纪60年代起,一座座大坝和水电站拔地而起,造福百姓。然而,2017年一声令下,全县35座小水电的命运必须终结。
桑植是中国大鲵主要原产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为确保大鲵生长环境不受破坏,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涉自然保护区的小水电项目全部拆除。
“绿水青山是桑植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底气,我们必须守护好!”张家界市政协副主席、桑植县委书记刘卫兵说。桑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持发展为保护让路,强力推进保护区水电项目整改。3年来,35座水电站全部关停退出。
另一边,一场力度空前的碧水守护战打响了。桑植出台相关条例和意见,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保护、森林禁伐减伐、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护、水资源保护“三水并重”,关闭煤矿20家、铁矿6家、河道采砂点39处。
如今,千里碧波,旖旎多姿,藏于桑植“深闺”的绿水越流越清、越来越美。
借水,打造系列绿色产品
去年底,桑植绿水刷爆朋友圈,高曝光率为“深闺”绿水涨了“粉”,还让伴水而生的粽叶、白茶等绿色有机产品火起来。
沿澧水溯源而上,碧水两岸的林海一望无垠。龙潭坪镇红军村,6万多亩土地上长着2万多亩野生粽叶林。村委会主任周建斋说,好生态孕育了优质粽叶林,粽叶林也通过水土保持和层层过滤反哺绿水青山,“我们的水和粽叶全省闻名,老百姓靠着它们迈向小康”。
桑植共有粽叶林27万亩,年创产值达2.2亿元。去年8月,桑植粽叶“康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有了“名字”的桑植粽叶,越走越远。
家住八大公山脚下的周元章,用好水酿制的好豆腐走俏八方。他曾投资建了个水电站,收入可观。水电站拆除后,他尝试过养猪、养蜂,但总感觉不踏实。最终,他决定再次“借水”吃饭,用古法研磨豆腐,做纯手工的桑植腐乳。
“好水磨出来的豆腐,口感好,做出来的腐乳更是一绝!”在桑植,大部分腐乳是富硒产品,订单络绎不绝。
“借力生态水资源,奏响桑植长效发展乐曲。”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说,该县在“绿色发展”思路上,借水做“买卖”,把对生态水资源的认同转化为对生态产品、健康产品的认可以及对绿色消费的向往。
目前,桑植发展绿色产业基地200多万亩,粽叶、烟叶、白茶、蜂蜜、大鲵、萝卜等绿色生态产品享誉全国,形成一批“源来桑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
“饮水”,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玻璃桥来了,旅游度假区有了,“马尔代夫”近在眼前,“水上威尼斯”咫尺可待……一时间,桑植“沸腾”了。
去年7月,桑植民歌国际旅游度假区动工,总投资12亿元,占地140亩,为该县首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商务会务、民歌文创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
一期施工现场,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口罩、手套有序作业,打桩机、搅拌车、吊车轰鸣不断……项目负责人裴红义说,玻璃桥、民宿、游船等项目建成后,都得靠水“美颜”、靠水“生财”。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总量30%,计划今年8月竣工投产,整个项目于2024年底完工。
同样傍水的还有仙辰岛生态小村。每逢夏季,以三面环水、水上半岛的优势,“C位”霸屏桑植人社交圈。项目负责人侯小伟说,自2018年开业以来,仙辰岛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成为桑植避暑打卡圣地。
回顾桑植人靠水“吃饭”的历程,从直接饮用开始,到护水、借水的“碧水与发展齐飞”,始终秉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把发展机遇放到水上,做真正的“饮水”人。
如何“饮水”?桑植对污染项目、落后产能一律不引进、不建设,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以“张家界看山、桑植看水”的旅游定位,制定“红色桑植、绿水桑植”高质量发展线路图。去年,全县实施重点项目48个,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40.49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如今的桑植,九天峰恋景区、陈家大院、溇水风光带、柳杨溪度假村、鸟儿岭康养小镇等项目接踵而至,初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 (转自《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