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1年04月01日

写出最深切的生命体验

——读《那双美丽的眼睛》

石绍河

甘以雯老师是我最敬重的资深编辑家。她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文学编辑。1992年创办《散文海外版》,一直坚守文学品格,坚持“心灵开阔,精神超拔,情思饱满,气韵生动”的理念,十分看重作品体现出的生命感悟和人文情怀,把一大批思想深沉,内容厚重,气势宏大,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奉献给广大读者。《散文海外版》成为大家喜爱的期刊之一。我是它的忠实读者,年年订阅,家里收藏的期刊当属《散文海外版》最多。为了这份杂志,甘以雯老师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也不知有多少“辛酸和欣慰”。“一个知识女性一生做了一件自己愿意做的文化上的事,我从心底感到很踏实、很知足、很有‘成就感’”。她为中国散文的繁荣兴盛作出了突出贡献。

甘以雯老师说散文“是人的生命之舞”。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那双美丽的眼睛》,很好的践行了自己倡导的散文观。在我眼里,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也是一位成熟的散文家。她的老师、南开大学教授张学正评价这本散文集,是“她的‘生命之舞’的又一次出色实践”。

甘以雯老师说:“一位职业编辑,在其职业生涯中,如果能够遇到和发现几位能够使他的生命绽放出光华的作家,那真是幸事。”她把编好书、推精品作为最高目标,十分珍惜办刊人和艺术家、编辑与作者的情谊。《美的使者》《山一般矗立的作家》《大师的胸襟》《创造性的生命》等,为我们娓娓讲述了她与韩美林、王鼎钧、谢晋、赵鑫珊等艺术大师相识相交、编往续来的故事。她带领我们走进这些文化学者的内心深处,看到了一位位艺术大师对中国文化的痴迷担当,对艺术创新的执着坚韧,对人生遭际的淡定从容,更看到了她甘为人梯,心无旁骛,坦荡无私,追求完美的职业操守。

1994年夏,她一口气读完赵鑫珊《贝多芬之魂》,认定这是一位文化精英、“世界公民”,决计要为他编辑一部力作。在她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下,赵鑫珊的《希特勒与艺术》《战争与男性荷尔蒙》《建筑是首哲理诗》等三十多部专著先后出版。缘于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坦诚交往,她对赵鑫珊一步步熟悉和了解。她认为赵鑫珊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文化艺术造诣,主要得益于他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俯而读,仰而思,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落前人的窠臼,意在创造,立在创新,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一切文化创造者的内心,都有一种形而上性质的忧虑和困惑,这是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惆怅。鑫珊先生的内心就充满了这种根本惆怅。” “他永远向往着蓝天白云,昂扬向上,清新脱俗”,“生生死死地为了世界观的满足”,是朋友眼中的“精神贵族”。

韩美林先生是甘以雯老师十分敬佩的艺术大师。《美的使者》满纸深情,意趣生动。韩美林为《散文海外版》画狗画猪画虎画鼠,作为刊物“最好的新年献词”;为刊物写稿,表现出一位艺术大家光彩照人的精神境界。她担任韩美林《天书》责任编辑时,兴奋不已,觉得《天书》是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艺术的诠释”的绝色作品,“道破了某种艺术甚至文化的天机——越古老的有可能越是现代的;越民族的,有可能越是世界的。” “观看韩美林艺术作品有一种激情,有一种冲动,”“他的画表现了人世间的至情至爱至善至美,他是人间美的使者。”出于敬佩和友情,甘老师退休后,还担任韩美林散文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责任编辑,这本书赢得读者高度评价。她自己何尝不是一个美的使者?

甘老师读到王鼎钧散文《那树》时,被作品“看似平和、冲淡,其内里却翻卷着感情的波澜”所吸引,从此关注起他的散文创作,进而结下深厚的友谊。王鼎钧青年时代饱受战乱之苦,获取了宝贵的生命体验,他“以一个文化人的良知,演绎了一个热血男儿在血与火时代的生死歌哭。”他的作品“人文情怀是一种处世为人的胸怀和境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人世的关爱、对道义的守望。”王鼎钧虽身居美国,但并不富裕,“夫人还要给别人打工,他依然葆有本色,葆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品格,”汶川地震、大陆水灾的捐赠活动都积极参加,向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捐出稿酬。在甘老师心中,王鼎钧就是山一般矗立的作家。甘老师在担任一部电视剧文学编辑时,与导演谢晋有过合作,她从谢晋在孙犁面前表现出的谦和尊敬、智障儿子病逝后嚎啕大哭、为合作过的不幸去世的剧组人员亲手合上双目、登机前挤出半个小时登门看望一位病危的配角演员等细节,以及他对电影艺术事业的追求和热爱,看到了谢晋宽阔的胸襟,由此生发感叹:“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须有开阔的胸襟。”“他的生命是不朽的,精神是永恒的。”谢晋对人对艺术的胸襟,影响着无数人。

甘老师爱养猫,喜欢红木家具,品茶寻茶,生活中充满了雅致的乐趣。《那双美丽的眼睛》写家中三只小猫,尤其是一只名为小媞媞的猫,眉清目秀,一身雪白,楚楚动人,活泼好动,经常“把我们一家三口逗得笑疼了肚子。”她那双眼睛,“永远发散着温柔的光”,“看到她盯着你的那双温柔的眼睛,心灵会产生一种熨帖感,会使人增强那种家的温暖的感觉。”小猫已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后来病死,怎能不伤心流泪?怎能不时常浮现?与红木结缘,陶醉迷恋于珍贵木材幽幽的香味中,“至今依然徜徉于红木之海”,“我的收藏,也像一枝细小的藤蔓,或一片幼小的枝叶,一点一点地往上爬,虽然缓慢,却足以让我品尝着这过程中的乐趣,享受着成长的喜悦。”(《文玩木缘》)她在与文学艺术家的交往中,懂得品茶喝茶 “是对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对高贵生命方式的追求。”从品茶到网上购茶,再到关注一位茶人的寻茶之旅,发现一位有理念、有情怀、有追求,有作为的青年,看到了他寻茶的嘉木年华。(《寻茶之旅》)音乐剧《时光当铺》上演时,甘老师连看了四场,场场流泪,长时间沉浸在悲情中。(《为了人的尊严》)有了这些爱好,就有了精神寄托,“简单的生活也变得富有,平添出丰厚的韵味来。”工作、生活“有意义”变得“有意思”。

甘老师工作之余和退休后,经常流连忘返祖国的山川河海,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对大自然无比亲近敬畏,也留下了大量发自内心深处体验的优美文字。她到澳门不下三十次,为这座中西文化交流合璧的城市着迷,从披发姑娘娇美的面容上看到温润而柔和的光泽,从老夫妻愉快的脸上看到温润而平和的光泽,从导游的笑脸上看到了温润而自豪的光泽,从“心动女生”迷人美貌上看到温润而自信的光泽,由人及城,澳门的表情是《温润的光泽》。游历黔东南的神秘侗寨,感知苗寨的草木尊严,聆听月亮民族的天籁之音,品尝乡村绿色生态盛宴,怡心怡情,依依不舍,那“神秘美丽的自然生态,古老厚重的民族风情,原汁原貌的文化遗存久久徘徊在心间。”默默祈祷“千万千万,守护住绿色,守护住原生态,守护住一片净土,守护住人类心灵的家园。”(《寻味原生态黔东南》)长白山中雨雪霏霏,忽阴忽晴,尽管没有看到赶集般的星星,但林中木屋,鸡鸣狗吠,青山绿水,恍如世外桃源,还有那生动俏皮的小山参,鲜美至极的生态美食,回甘生津的茶水,都是时下城里人精神和物质的奢侈品,因而弥足珍贵。“原生态大自然,清纯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洁净的水和食品,是都市人最迫切、最需要的‘正能量’。”(《长白山的星星》)她的这些关于自然主题的散文,反复渲染,情为之动,魂为之牵,突出的主旨就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上通天地,下接心源。

甘以雯老师说:“散文必须有我、我的情感、我的体验。但对比的自我不是身边的小我,而是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的大我。”她的这些作品体现出自己灵魂的渴望和追求,表达着深刻的关注和忧虑,应和着时代的节拍,是大我大美之作。我们期待着她更多炫目的“生命之舞”。

(作者系张家界市作家协会主席)

--> 2021-04-01 ——读《那双美丽的眼睛》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41244.html 1 写出最深切的生命体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