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9日一大早,市城区紫舞公园就热闹起来,“雨停了,就约着老伙计们来健身。”正在练太极的市民吴陈东告诉记者,“过去公园活动场地偏小,设计不尽人意,去年改造后,健身娱乐面积扩充不少,还增设了无障碍设施,景观更加通透,夜景也亮了。”
大街小巷整洁、交通秩序井然、城市更加宜居……2020年以来,在“绣花式管理”的持续用力、不断深化中,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力推进微项目建设,从地下管网到空中杆线,从城市干道到背街小巷,从道路拥堵到停车难,从绿化到亮化,精耕细作催生一场蝶变。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全省第一,被评为“2020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为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我市累计摸排出包括管线管网、井圈井盖、功能照明、道路改造等29大类共318个问题,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分三年实施,其中投入小、见效快且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60多个问题在2020年全部解决完毕。
哪项工作群众最受益、呼声最高,就朝哪里用劲。截至目前,安装道路隔离护栏,设置道路交通安全岛66座,有力解决了部分道路交通顽疾;建设“港湾式”公交站台18座,在保护乘客安全的同时提高公交运行流畅度;实施火车站环形道路、教场路、子午路等城市路面提质改造工程,实现城市道路功能升级。
同时着力靶向治疗,消除安全隐患。投入100万元,实施背街小巷的架空管线入地改造或拆除工程,解决了部分老旧小区的“高空之患”;投入28万元,更换井圈井盖,保障了群众的“脚下安全”;投入170余万元,实施古人堤白马泉滨河公园边坡防护工程,消除山体落石隐患,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安全的游园环境。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建设国际旅游精品城市,注重让一山一水保持原味、一桥一路都有风味、一街一坊充满韵味”的工作要求,继续实施无障碍通道改造、红色主题文化公园、市政设施优化等小微项目,不断丰富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与繁荣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