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2月8日,武陵山片区四省市七地签订“跨省通办”协议,涉及民生、投资、行政等多领域众多政务事项都能在协议区域内跨省通办,这不仅仅是打通了区域异地办事的堵点和难点,而且提升了为民服务的便捷度和含金量,更加激发出地方政府部门敢于革新、勇于超越的气概和激情。
一个地区营商环境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务服务的办事效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互联网+”“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创新,不断提高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大大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了发展内在动力、增强了投资环境引力。在此大政策背景下,我市在加强政务服务工作方面持续做好“加法”和“乘法”,着力打通痛点、堵点,大力推动“一件事一次办”等政务优化服务改革,将多项政务服务工作创新纳入到“放管服”改革中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 而能够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跨省通办”,无疑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此外,从民生角度看,武陵山片区实现跨省行政审批联办,拓展了政府线上服务事项、整合政务资源,也会促进政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将极大优化协议区域内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软环境,为企业和老百姓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实惠;从宏观经济角度去分析,加入武陵山片区“跨省通办”协定不仅是为张家界增添了一张营商环境的“金名片”,随着未来更大区域“跨省通办”的实现,不同地域市场主体间的隐形门槛将被进一步削弱,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构建更深层互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
制度的破冰必然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速度。我市不断推动“跨省通办”向更大目标迈进,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实事,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但我们也要看到,“跨省通办” 意味着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意味着全天候“不打烊”政务服务节奏的开启,这对我市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和能力是一个挑战。想要把“跨省通办”这件好事办好,就必须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通过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等途径,精准对接群众的需求,积极改进服务的方式,切实做到“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群众”,不断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放管服”改革的红利,赢得群众对改革的支持,进而推动人民满意的智慧型、服务型政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