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勤 何绍群
张家界的山水世界闻名,有人不远万里就为吸上一口这里的纯净;有人常住忘返就是贪恋这里的一眼翠绿。
2020年,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均居全省第一,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很多城市的人们羡慕不已。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所有张家界人的共识后,张家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2019美丽山水城市”“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2020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永定区建成了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武陵源区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慈利县、桑植县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村镇9个、省级生态村镇172个,市级生态村912个,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118个。
打造“张家界蓝” 市民幸福感节节攀升
刚刚过去的2020年,不论你是行走在市城区的大街小巷,还是往返于工业密集的生产园区,或是漫步于澧水河畔、城郊村镇,头顶湛蓝清澈的天和洁白变幻的云无时不在,“张家界蓝”已全面上线。它们用自己的美丽讲述着我市蓝天保卫战的成效——这一年我市中心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358天,优良率为97.8%,较2019年上升4.1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收获358个蓝天的背后,我们打的是攻坚战,打的是持久战,没有半点松懈,更没有丝毫停歇。为了捍卫“张家界蓝”,“十三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工地扬尘、车辆尾气、城乡烟尘等“五气共治”,推进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市继续“高调”治污。高污染禁燃区内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取缔市中心城市建成区经营性燃煤炉灶358家。全市1600余家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器,市中心城市三个灶头以上经营性单位餐饮油烟已治理到位;132个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在治理车辆尾气方面,淘汰公共汽车、老旧柴油货车等高排放机动车77台。全市6家机动车尾气检验检测机构全部完成省、市、县机动车排放检测站三级联网,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验和维修(I/M)制度。在“降尘”方面,严格落实《张家界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对全市在建工地严格管控,“六个100%”措施全部到位;推行机械化清扫与人工保洁相结合的道路保洁模式,每天出动洒水车、机扫车、高压冲洗车,对城市主次干道实施“三道冲洗、三道机扫、二次普扫、全天保洁”,市中心城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并完成市中心城市和两县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工作。
马上就要过农历新年了,市城区的各个进山入口都设立了警示牌: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在追寻年味和保护环境的纠结中,大多数市民们选择了后者。过去的几年,不少市民都自觉放弃了本可以带来热闹喜庆的烟花爆竹,在安静的氛围中享受着节日的祥和。
成绩是喜人的,市民是幸福的。市民龙先生说:“去年蓝天明显增多了,我从年初到现在户外跑步的里程几乎是往年同期的2倍。”在他的手机APP里,运动轨迹说明了一切,平均每天3公里以上的数字绝非虚言。
修复“澧水绿” 久久为功护碧水东流
生态环境的转变非一日之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矛与盾的双方,在矛盾的交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只有呵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让其变成金山银山,这奠定了张家界发展的根本。
今年36岁的卓涛是慈利县江垭镇库区内的原住民,过完农历年后他就要离开老家,去往县城打工。自从2017年江垭库区开始实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以来,4年的时间,卓涛家从以往每年家庭捕捞年收入10多万元变成了现在的“零”。且由于地形的特殊,老家没有任何产业可以让其发展,全家在失望之余仍没有半句怨言。年轻人默默地收拾好行囊谋出路,赚钱养家。卓涛说:“这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决策,我们会认真遵照执行。有困难,那就自己克服!”
正是有千百个像卓涛这样的上岸渔民的支持,澧水沿岸呈现出一派“水清岸绿”的景象,白鹭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当天气晴好,白鹭翻飞的场景让无数的人流连忘返。
2017年2月以来,我市以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为总目标,以健全组织体系、夯实基础工作、强化问题整治、浓化宣传氛围、提升管理水平为抓手,全面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工作成效明显。
在河长巡河履职常态化的推动下,全市70条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方案全部完成批复公告,经过整治行动,将确认的9艘“僵尸船”全部拆解到位。同时对划定的11处汛期船舶停泊水域进行改造,保障了汛期船舶安全;关闭取缔违规采砂项目,对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29个河道采砂项目全部关停取缔,拆除53艘采砂船、130艘运砂船,拆除34个砂石分选场设施设备,并复垦覆绿;开展河流水域围网肥水养殖整治,全市291779m2网箱、12处拦网、757个抬网和34个定置张网全部拆除,20处水上餐饮娱乐设施全部拆除;针对水库坝前垃圾堆积难题,市、区县政府加大投入,购买多艘打捞船,配备专门保洁员,对市城区、江垭水库、长潭河水库等水面及岸线垃圾实行集中打捞,确保河道清洁,形成长效机制。
在多方努力下,永定区马头溪、武陵源区索溪和宝峰湖、慈利县杜家溪、桑植县溇水(人潮溪段)被评为全省“美丽河湖”。澧水张家界段水质优良,国控、省控各监测断面均稳定达到Ⅱ类水质,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永定区澄潭断面)在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2019年度第28名,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一。
治水是“长跑”,日久见成效。“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入近30亿,实施了水利薄弱环节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四水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工程,水毁水损修复等工程4万余处。治理病险水库81座,修复水毁工程1943处,新修和加固堤防104.72公里,疏浚河道46.17公里,清淤沟渠623.82公里,建设村镇供水工程725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53平方千米,新增供水受益人口54万人,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4.4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2.2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6.02万亩。
净土保卫 要“颜值”更要“内涵”
冬日的华新水泥(桑植)有限公司。原本坑坑洼洼的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区,一行行爬山虎和油麻藤的枯藤在寒风中摇摆。虽然这时候看不出它本身的颜色,但是在来年春暖花开后,这里连片的爬藤植物将茁壮成长,覆盖满整个山坡,精心治疗着那些开矿造成的“伤疤”。矿山开采工程师黄兵说:“我们正在打造绿色矿山,坚持矿区开发与保护、开采与复垦相结合,目前已经完成了17360平方米的种植。复垦的泥土都是从外面买了拉回矿区的,代价不小,但是很值得。”
同样在用实际行动复垦山林的还有永定区茅岩河镇大米界村,他们除了要恢复山林昔日的“颜值”,还通过复垦给村民们带来了增收新希望。2014年这里的铁矿经营权到期,矿厂停产,老板撤离,留下的是一大块望之难受的“伤疤”。村书记覃利想了不少办法,植草、种树有生态但是没效益,种烟草有效益但是破坏生态,在多番尝试后,全村人一致决定——种植茅岩莓茶,同时发展药材产业。现在的大米界村土地复垦不仅美了乡村、富了村民,还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8年以来,根据露天矿山整治总要求,我市多措并举落实 “12345”工作措施,积极推进了矿山“五化”建设,进一步促进了矿业转型绿色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2020年底,全市露天矿山数已由2018年的186个减至141个。三年来,我市要求生产矿山企业要严格实行“边采边治”台阶式分层开采,通过对126个砂石土矿实施专项整治,关闭34个矿山,注销了34个矿山,完成了92个矿山的分类处置,确保了实现2021年12月底前全市砂石土矿总量减至49个的目标。
为打造土壤“安全区”,市委市政围绕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狠抓源头预防、准入管理、项目实施、执法监管等环节,出台各类管理办法、技术规范、工作指南等逐步建立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控新治旧,全方位守住环境底线。以开展鱼潭库区及上游10个乡镇生活垃圾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全面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提升,基本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全市乡镇集镇、行政村均配备了稳定的保洁队伍,累计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48座,配备垃圾转运车100多辆,电动收集车和人力收集车1600余台,添置垃圾桶(箱)150000多个,9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一手抓土壤治理,一手抓植树造林。“十三五”期间,我市基本完成省定营造林任务251.9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0.07万亩(含“裸露山地”造林绿化1.4万亩)、封山育林67.2万亩、退化林修复56.02万亩、森林抚育88.7万亩,建设小微湿地1038亩,现有湿地面积达到14302亩。开源还得节流。在开展了三年森林禁伐减伐行动后,全市禁伐森林面积605.11万亩,少采伐林木19.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林地面积三增长,分别达到了70.99%、3010.01万立方米和1057.95万亩,并于2017年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刚刚过去的全省“两会”中,省委书记许达哲在参加张家界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让绿色成为张家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今年的全市“两会”环境保护工作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个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维持在95%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域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这些目标的加持下,相信大美张家界将更加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