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密 通讯员 全江玲
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既要靠项目建设,改善城市的“硬件”,还要靠基层社会治理,优化城市的“软件”。作出何种抉择?展现何种作为?张家界人没有选择“高大上”的路径,没有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进行改革探索。
群众说事 “屋场”共治
“以前,干部在会议室对着文件念,我们听着直犯困。现在啊,会开到了家门口,政府有什么惠民政策都当面解释,我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反映。”说起“屋场会”,桑植县瑞塔铺镇杨家洛居委会水井峪组的老党员周玉英竖起大拇指。
一场场开在青山绿水间的“屋场会”,以时事政策、乡风文明、增收致富、群众诉求、精准治理等为主题,也以听民声、知民困、办民事、解民难收获民心,基层治理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永定区各个“屋场会”上,音乐快板《脱贫攻坚斗志昂》、小阳戏《社会风清气正》等节目既送热闹又送真理,让群众坐得住、看得懂,也入了心;
在武陵源区索溪峪街道田富村望远屋场,村民们反映的环境卫生、饮水、道路安全等问题和诉求都在现场得到了回应;
在慈利县广福桥镇三王村屋场会上,不仅解决了群众最急、最难、最盼的事,还让工作队早早地敲定了村里的长效帮扶规划;
在桑植县澧源镇西界村屋场会上议了3件事:西界村脱贫攻坚发生的变化、今后几年发展规划、新引入的“十八寨”民宿项目建设情况,每一件都是村民关心的……
接地气的“屋场会”先后3次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宏森批示,并于2020年11月16日亲自到武陵源区黄龙路社区吴家台屋场会现场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2020年12月中旬,16家中央、省级媒体聚焦张家界屋场会,将我市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张家界经验”推向全国。
小小“屋场会”,传递出张家界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创新与活力。过去一年,全市组织“屋唱会”2.1万场次,参与人次超过100万人,现场化解信访积案117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4万件,解决问题3380个,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张家界样本”。许多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表示,“希望‘屋场会’一直开下去”。
群众点单 干部买单
“我要投诉!小区近期夜间通宵施工,严重扰民……”1月5日晚,居住在新外滩小区的业主何晓萍把这条信息发在了“天门清风”微信群中,没过多久,其反映的问题就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与解决。事后,何晓萍说,正因为“天门清风”微信群办事便捷高效,才会想到在大晚上把问题“丢”在群里。
2019年9月3日,永定区“天门清风”微信群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永定区纪委监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个群众“点单”、干部“买单”、纪委“查单”的微信群。从社情民意收集,到回应群众诉求,都能通过“天门清风”微信群“定向”落实,尤其面对群众诉求,要求2小时内要回应,问题处置不过夜,以此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这是一个干群交流、信息互通的微信群。从吃穿住行温馨提示,到惠民政策宣传解读,以及民声民意真实反馈……都能通过微信群“在线”落实。
“饲养技术、疫病防治、销售行情,样样都能通过微信群问清楚、搞明白。”在乡下建养殖场饲养土鸡的创业青年刘星深有感触,“因为有这个群提供咨询指导,我养土鸡少走了许多弯路。”
这是一个有求必应、集中破难的微信群。从民生实事兴办,到急事难事解决,都能通过“天门清风”微信群“聚力”落实。
“我家孩子丢了,求大家帮我一起找找……”去年3月,“天门清风”微信群发出一条“特急”信息——永定区合作桥乡中山村村民许真瑞的女儿走丢!借助微信群的“帮助”,许真瑞失联的女儿在4小时后就被找到。“当时发微信也是‘病急乱投医’,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真没想到……”面对“失而复得”的女儿,许真瑞激动地说道。
截至目前,永定区24个乡镇(街道)258个村居(社区)建立微信群449个,进群群众超过11万人。各级党政部门通过“天门清风”微信群发布各类政务信息3280条,村民提出各类诉求1313条并得到合理有效解决。
群众当家 唱起“主角”
2019年9月,慈利县象市镇大尖村准备新建一个山塘。
得到消息的包工头找到了村支书邓杨新,请他“关照”,并称这项目没有13万下不来。邓杨新笑着婉拒:“这事儿,我说了不算,得经过全村人商量后才能定下来。”
他把全村人召集起来,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意见一汇总,绝大多数村民认为费用过高,倾向于“自建”。按照群众意见,山塘项目最终由大会中选举出来的5名理事会成员负责自建。
山塘建好一结算,整个建设资金只花9.5万元,比预期节省资金3.5万元。一分一角的费用支出,都被张贴在了村级财务公开栏中。
“原来村里的开支作什么用、怎么用,咱老百姓也整不明白。现在好了,村里搞每个项目前都会先开会商议再作决策、执行、公开,越看心里越明白”。村民李锡高在村账务公开栏前,笑着说。
“村务公开管理”,让老百姓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甜头。象市镇因势利导,提高村级组织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全面建立起“村干部用钱村民批、村干部决策村民审、村干部办事村民评”的民主监督网络。
制定《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手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指南》、定期召开村务监督月例会、建立工程项目监管模式……一系列村级财务管理机制的制定实施,有效防止了村级资金的流失、截留和挪用,有效破解了村级财务监督困难、基层信访居高不下和“雁过拔毛”式腐败现象发生等问题,使群众从“旁观者”转换为“参与者”,对监督不再不敢不愿,对账本不再“雾里看花”。
从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到财务公开,对于象市人而言,民主不再是文件上一个空虚的词汇,它成了墙上的一纸账单、会上的一次否决……象市的基层民主正由一次次新鲜的尝试,转化成为一种制度和习惯,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