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甲长 宋美慧
长期以来,桑植这块红色沃土因为交通等缘故,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张家界旅游经济蓬勃发展,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开通,桑植这颗明珠逐渐显露出它的光芒。
步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桑植县如何对外宣传推介好自己,如何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文旅之路?1月中旬,记者采访了桑植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星。
旅游周刊:桑植县以红色旅游资源著称,作为桑植县委宣传部部长,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桑植县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陈星:桑植旅游资源特点是“三色融合”,土家族、白族等主要民族在这里混居,民风淳朴、民族文化色彩斑斓。红色、白色、绿色相互交融,为张家界旅游提供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样本。
桑植县旅游资源最大的亮点,当然还是我们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境内拥有贺龙故居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芭茅溪盐税局旧址和桑植起义旧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有贺龙故居和纪念馆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处,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和纪念馆以及廖汉生故居等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处;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贺龙纪念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省十大魅力场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系统、全面展示红二方面军丰功伟绩的纪念场所。
由于历史上曾发生过众多革命历史事件,有关革命历史的口头吟唱遍及桑植23个乡镇299个村(居)。其中,《马桑树搭灯台》《门口挂盏灯》《要吃辣椒不怕辣》等红色革命歌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说,桑植县是少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县,我们的发展优势,就是要利用好张家界贯通渝、川、黔“西大门”高速、高铁优势,坚持“旅游融合、产业振兴、绿色发展”总体思路,把桑植建设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红色旅游引领样板区、革命根据地振兴快进区,全面呈现桑植的勃勃生机。
旅游周刊:近年来,桑植县在宣传和推介旅游资源尤其是红色旅游方面,重点抓了哪些工作,呈现出什么亮点和势头?
陈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桑植是张家界红色资源的核心,近年来,桑植县在宣传红色旅游方面做了不少事。2019年,举办了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桑植民歌节,通过这个活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了“伟人故里、红色桑植、魅力帅乡、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振兴革命老区”。借助这次活动,湖南百年红色教育基地有限公司、中盐集团桑植中合长征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入驻桑植刘家坪和洪家关,桑植红色资源实现了资源利用型向资源产业化转变。
目前,红色培训、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红色产品开发和量产,红色旅游助推红色村庄乡村振兴,已成为拉动桑植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桑植呈现外力推动、内力激活、多业支撑的强劲势头:外力推动,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桑植段)落户桑植,将推动桑植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加上百年红色教育、中合长征的产业带动,让桑植红色资源由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内力激活,是桑植县文旅投发挥国有企业平台服务的功能,整合县内资源,使桑植红色旅游走上快车道;多业支撑,则是桑植县抓住脱贫攻坚的机遇,完成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布局,桑植白茶、桑植蜂蜜、桑植红色文创产品第一批产业形成规模。
过去的2020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桑植旅游业受到一定影响,但一些旅游企业也脱颖而出。比如湖南百年红色教育基地,全年共接待红培、研学人员达89000人次,实现产值600万元。
旅游周刊: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开通,桑植县旅游发展迎来哪些机遇?作为宣传部长,请问2021年桑植县旅游经济发展怎么宣传和推动?
陈星:张桑高速于2017年12月通车,黔张常铁路于2019年12月26日正式运营。于2020年8月开工的桑龙高速,正打通张家界联通大西北的最后一公里,桑植县旅游的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高铁和高速拉近了桑植与全国各地的距离,便捷的交通会让心仪桑植的客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2020年,桑植县接待游客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2亿元便是两高时代最好的诠释。
2021年,桑植县将抓好“五个一”活动宣传推介桑植。那就是一活动、一节、一电影、一书和一戏。举办一个活动,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开展“红歌献给党”全市百名文艺家走进桑植采风等活动);办好一个节(即第五届桑植民歌节);拍摄一部电影(即《马桑花开》主旋律文艺片,以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光荣院院长贺晓英为原型,讲述一个爱心传承的故事);编著一本书(《桑植红色故事》);打造一台戏(即红色文化情景剧),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相信,经历了多年积淀的桑植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桑植县委、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桑植旅游经济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