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如今,桑植正加快提升红色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不断促进景区全面升级。刘家坪、洪家关景区建设完成投入3.1亿元,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指挥部旧址、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景点修缮一新;九天峰恋景区建设完成投入3.4亿元,已完成国家4A级景区创建,今年正在进行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国庆期间天天爆满,讲解次数最多的是一天7次。”在位于刘家坪占地约2200平方米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讲解员谷秀芹说,今年9月起,红色旅游人气超过往年同期,讲解服务被大幅预定。其馆内以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视觉,全面展现了木黄会师、湘西攻势、壮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长征从桑植出发、甘孜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展示着红二方面军的丰功伟绩。
寻访贺龙足迹,缅怀革命英烈;重走长征路,唱红军歌,尝红军菜;过草地、搭建营房亲子拓展……位于刘家坪白族乡的湖南百年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一堂堂深入基层的实践课堂正在进行,现场感受和体验互动多元融合的培训模式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不仅有多功能教室、户外拓展基地、红色文化党建广场、长征大礼堂、农耕文化体验园区以及军事户外拓展体验区等,基地能同一时间容纳600人用餐和住宿,还能开展红色党性教育、青少年研学游学、社会实践、户外拓展、农耕文化等活动。2020年9至12月,短短4个月的时间,湖南百年红色教育培训接待省内外游客人数和上年同比翻了二番,共接待红色旅游、党性教育培训培训、青少年研学共计学员5.8万人次,人数呈爆发性增长。
桑植县还组建了红色文化宣讲团队,从县直机关,学校、党性教育基地,红色验血基地等选拔红色宣讲员,以弘扬“长征精神”“贺帅精神”“革命初心”等为重点内容举办培训班。在重点红色景区、景点设立“特色党课”,课程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珍贵感动的影像,也有渗透内心的音乐。其中,故事《回家——元帅74年风雨回家路》《一碗米饭有多重》,让千万游客感动得红了眼眶,湿了脸庞。丰富多样的微党课、培训课程和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让厚重的红色文化“活”了起来。
“张家界必须深耕‘红色’,打造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桑植县红色旅游产业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桑植县借助已有的红色品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游、乡村休闲游、民俗文化游等,红歌寨、毕兹卡休闲度假山庄、张家界大鲵湾、白族小院等一大批星级宾馆、民宿客栈、农家饭庄雨后春笋般问世,实现了从“景点游”到“全域游”的转变,实现数万人就业和增收。
在桑植,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一大批优质的农特产品,曾经的荒山也变成“桑植白茶”采摘体验园。和桑植白茶一样,曾经养在深闺的桑植农副产品都成了“宝”。茶叶、粽叶、萝卜、竹编、菊花芯柚等“桑植特产”争艳市场。2020年9月29日,“印象桑植”农产品示范馆开馆,桑植白茶、娃娃鱼深加工产品、葛根、腊肉等等桑植特产应有尽有,有效拓宽该县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当地农户端上“旅游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对于桑植红色旅游2021年如何顺势而为,实现再提升、再发展?桑植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红色旅游成为桑植县推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接下来将重点抓好“五个一”活动,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红色旅游升级,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激励我们沿着红色足迹继续阔步前行。”桑植县委副书记肖运谋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桑植县的红色旅游正以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逐渐崛起,红色旅游正悄然改变着老区面貌,为老区人民带来新的思想观念,推动桑植脱贫致富、乡村振兴。
肖运谋说,下一步,将继续打好红色文化这张牌,优化红色旅游发展布局,着力抓好文旅项目建设,提质红色旅游配套功能,加强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实施红色旅游精准招商,强化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红色旅游规范化水平,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开发等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红色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红色+绿色’经济之路,从传统“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的桑植县,助力革命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早日迈向旅游强县。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桑植,这片热土上的红色文化正在灿烂绽放,并已渐入佳境。放眼未来,我们相信,这片发展的红色热土必将迸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弘扬桑植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