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1年01月28日

以跨文体审美张力涵纳脱贫攻坚气象

——《石头开花》笔谈

《石头开花》罗长江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编者按

国家一级作家罗长江的长篇报告文学《石头开花》是近年来湖南省扶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主题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这部作品以跨文体的审美张力,大幅度地延展了扶贫脱贫主题创作的内容边界,使得文本意义建构既视域辽阔、层次繁复,又舒卷自如、斑斓多姿,深层次地展开了中国反贫困事业所蕴含的思想气象。作品荣获“梦圆2020”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一等奖,本报已作过相关报道。本版特选发部分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 刘起林

脱贫攻坚战作为中华民族“一步千年”的时代伟业,虽然提供了审美创造的丰富资源,却也内含着艺术攀登的步步台阶。文学创作者要有为时代立传、为历史证言的审美诚心,更需有深刻理解、独特表现的艺术匠心,才能真正卓具风姿地展现其万千气象。罗长江获得湖南省“梦圆2020”专题文学创作一等奖的长篇报告文学《石头开花》,就是一部独具匠心之作。作者以跨文体的审美张力,大幅度地延展了扶贫脱贫主题创作的内容边界,使得文本意义建构既视域辽阔、层次繁复,又舒卷自如、斑斓多姿。

首先,《石头开花》超越报告文学纪实性本位的常态结构,别开生面地链接起一个个问题探讨、理性思辨的意义板块,深层次地展开了中国反贫困事业所蕴含的思想气象。

《石头开花》以湖南张家界的旅游扶贫脱贫“武陵源模式”为观照对象。但全书七个篇章在案例纪实之后,都别开生面地“链接与延伸”了一个“反贫困随想”的宏观问题探讨板块,错落有致地将百年中国的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的时代现实和整个人类的反贫困难题纳入同一视野,提炼出一系列问题来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考察。

关于贫困根源,作者梳理出环境恶劣致贫、闭塞落后致贫、贫困文化致贫、人口陷阱致贫和贫困陷阱致贫等原因。关于扶贫措施,作者点面结合地归纳出社会政策帮扶、人力资本帮扶、精神和文化帮扶、既输血又造血的帮扶和制度化扶贫等“最靠谱的帮扶”办法。关于扶贫力量,作者强调乡村人力资本提高的关键作用,进而阐发了“新乡贤”形成的意义,揭示出人力资本升级的路径。针对脱贫攻坚进程中乡村社会“等靠要”的流氓无产者恶习和扶贫措施表面化、养懒人的局限,作者强调了施以教化、精神脱贫的紧要性和“教育群众与教育干部”的问题两面性。剖析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多维贫困”可能性陷阱,更属作者前瞻“富足平衡”新状态的敏锐发现。这种种高屋建瓴的探讨以精准深刻的理论见解、激情洋溢的政论特征,有力地扩充了作品的意蕴层次和思想容量。

其次,《石头开花》在报告文学记人叙事的具体过程中,摇曳生姿地延展出对相关的天地自然境界、农耕文明记忆和民间艺术遗产的解读与想象,丰富多彩地彰显出脱贫攻坚战所唤醒的生态诗意和文化气象。

这种知识考古性质的解读和诗意渲染性的想象在作品中随处可见。讲述“新时代民宿”,作者就将沉浸式体验形成的“山林散记”和陈玉林的民宿建设理念交叉展开,既介绍了陈玉林乡土与时尚“混搭”的建筑美学,“共存共荣”的环境美学和“半是轻奢、半是乡愁”的经营之道;又情景交融地描述出“春笋乱冒的日子”、“在干妈家的菜园子怀旧”、“竹舍听雨”、“泡着乡愁等月亮”等民宿诗意境界。讲述王作军种葛,作者又穿插叙述了中国采葛食葛的传统、葛根的医疗与养生价值、《诗经》以来各种文化典籍有关葛的书写,以及葛产品开发的现状与前景。讲述丁世举做大做强土家织锦产业和“‘贡米’种出好日子”时,介绍民族工艺品的历史、艺术、文化渊源和“盖碗肉”、“糊仓”之类的地方风俗则成为引人入胜的重要内容。叙述熊风雕塑园,作者更渲染一种雕塑艺术落户山野石头窝、“这里的石头会唱歌”的艺术氛围。凡此种种,使得文本叙事进程呈现出一种枝繁叶茂、姿态横生的审美风貌,充分展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所激发的浓浓诗意和文化意蕴。

借助人文地理环境来深化审美认知,是《石头开花》又一“旁逸斜出”之处。作者或者展开与张家界山水的心灵对话,感知那历经风化雨蚀、雷击冰摧而昂然挺立的砂岩峰林和扎根于砂岩奇峰上的武陵松,以之与自强不息、奋战贫困的武陵源人相类比;或者追溯“南裔荒服之地”的远古历史,将舜“放驩兜于崇山”建立南方农耕文明与童军的土著农耕追求相串联,将当地的“夸父石”传说、夸父精神与童军的“死磕”精神相比附,从而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思维自由度和艺术空灵感。

再次,《石头开花》打破报告文学的文体界限,广采博纳各种文体形态作为艺术手段,形成了有效敞开脱贫攻坚内蕴的强大审美张力。

不管在纪实还是思辨的过程中,《石头开花》都不拘一格地穿插着各种文体形态。从文艺领域的民史诗、民间歌谣、古诗词、现代诗、流行歌曲、微电影、散文、新辞赋,到理论领域的导师名言、党刊社论、学术著作、地方史志,再到作者朋友的文学著作、驻村干部的扶贫日记、扶贫对象的大会发言,作者都大开大合地将其纳入文本意义建构之中。作品的文体形式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作家的思想视点与思维方式。《石头开花》如此广采博纳,不仅汇聚起一种生机勃勃的斑斓之美,而且营造出一种印证、拓展和丰富作家审美认知的“精神对话”空间。由此不仅体现出作者恣意挥洒的知识本钱和豪迈不羁的文学才情,还彰显出一种为拓展和丰富审美认知而步步为营地积累、孜孜以求地建构的“文学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石头开花》以跨文体的审美张力,触角深广地涵纳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思想、文化与审美气象,充分表现出一种为“讲得好”而努力的诚心、雄心与匠心。

(作者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向历史和大地交出的答卷

——散评:罗长江《石头花开》

□ 秦兆基

诸声并呈与异类奇葩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常见模式,是作者作为事件的见证人,汩汩滔滔地讲下来,叙事,引述资料,用议论点化,用抒情渲染氛围,难免沉滞和单调,缺少作为文学的厚度,感染力和穿透力。

《石头开花》则不然。它别出心裁地采用多线推进,平行中有交叉的复调结构。全书计分七章,每章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文、链接与延伸,三个部分都指向中心,在表述手段和侧重点又有所差异,为当下报告文学结构程式固化破局了。“引子”,是引入主文前的铺垫,为情节展开蓄势,营造氛围,引起话头,以抒情为主;“主文”,是文章的主心骨,着重报告脱贫斗争中人物的行迹、脱贫产业项目和乡村振兴活动的进展,以记人叙事为主;链接与延伸,正如副题所标定的“反贫困随想”,是由主文记叙生发的联想,将人物、事件置于历史和广阔空间去评价、品赏,以议论为为主,纵横捭阖,谈笑风生。

《封神演义》中有一个极为有趣的情节,就是“一气化三清”,神话人物一分为三,《石头开花》的结构经营有类于此:“引子”,可视为抒情者——诗人的罗长江,主要用的是内视角,限知视角,指向内心;“主文”,可视为叙述者——说故事人的罗长江,主要用的是外视角,全知视角,指向外部世界;“链接与延伸”,可视为论辩者——哲人的罗长江,主要用的是外视角,全知视角。视角转换的过程中,文章成了作者与人物、作者自我对话的平台,诸声并呈。

就这点而言,《石头开花》为叙事文学,特别是长篇叙事文学的叙述方式拾回了源头。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如说唱、小说,都有个“引子”,徐徐道来,小说中叫做“入话”“得胜话头”。故事告一段落后,总有一番议论,用“赞曰”“异史氏曰”来点化。

换一个维度,即从纵向来看,单是“链接与延伸”之随想的放飞与逐渐深入,就像是让人们读了一部自成体系的《原贫》。韩愈有《原道》,黄宗羲有《原君》,严复先生有译作《原富》(后改译《国富论》),长江先生用了超过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抒写他的《原贫》即“反贫困随想”。针对乡村旅游与农文旅融合、多维贫困、教育群众与教育干部、人力资本、扶贫模式、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等话题,展开关于反贫困的深入探讨与思辨,其真知灼见达到了这一领域的专家级水准。这在报告文学写作里是异类,更是奇葩!

书写人物,引出精彩故事

《石头开花》以真实人物的脱贫故事,反映和折射武陵源巨变的奋斗历程,众多故事汇聚在一起成为宏伟史诗。

着墨最多的当数“能人”:弥散“轻奢和乡愁”的土家汉子、“五号山谷”谷主陈玉林;以经营腊肉熏烤起家、兴于莱葛产业,打造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王作军;复苏了土家族织锦“西普卡普”,竖起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公司大旗的丁世举;张扬“土著农耕”,“生态农业”,打出“童米”品牌的童军;致力打造生态农业与旅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大兴贡米种植的向世海、周怀富,等等。他们多是通过打拼摆脱贫困,先富起来的一群。他们有理想有情怀,在还乡创业中带动一方,成为具有新时代气息、理念和精神的新型农村创业者群体。作家不吝笔墨地展现能人的奋斗史和心灵史,可感,可信,可亲;同时从中提炼出若干有益的启示,诸如挣脱精神上的贫穷是疗救经济贫穷的前提,走出生身的土地才能打开视界,等等。

对穷人的书写,可谓言简而意丰。他们中,有因先天生理缺陷,如智障、脑瘫、残疾而贫穷的,有因后天的疾病、灾难而贫穷的,有因误入歧途而贫穷的。协合村村民孙泽银,本人智力偏低,老婆智障、聋哑,生下来儿子不会喂奶,要卖了谷子去买奶粉喂婴儿,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在王作军的湘阿妹公司扶持下,通过土地入股分红,住上新房,添置了摩托,有了稳定的收入保障。被称为“山里燕子”的彭小燕,先天性脑瘫,不能行走,从区残联举办的养鸡培训班和抖音培训所学得养鸡技术,从残友身上学得了坚强和阳光,2020年养了153只鸡,吃、住都在鸡舍里,一天二十四小时与鸡儿在一起,“从生命的最低处艰难起飞,贴地飞行”。被称为“浪子”的曹文国、廖光理、彭东,他们经历了从当初犯罪(违法)到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后的自主创业,经历了一场特殊的人生历练,脱胎换骨,走上正道,自强自立,胸有大爱。散写的和集中呈现的脱贫者的故事,都注意显现穷人的骨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揭示了脱贫不能只是依仗外力,更为重要的是穷人跳出贫困陷阱的愿望:挣脱贫困,要努力“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对扶贫干部的书写,聚焦在杨家坪村第一书记李冰身上。作者将人物置于山村变化以及干群关系上予以展现,并结合对他的日常和工作流程的叙说,显现出精准扶贫的进程、艰难以及得以取得完胜的本质原因,将写人与论世有机地组合起来了。李冰,作为第一书记还乡,既有着挚爱乡土,熟谙民情,有利于开展工作的一面,又有着陷入“熟人社会”,为亲情、人情所困扰的一面。正如李冰自己所说的,“当官切莫还故乡,三岁小儿喊乳名。刘家沟组我有三个舅舅,有三十多个舅舅辈,我去刘家沟都喊我冰儿,不喊书记的。”没有官威且不说,亲亲眷眷惹来的纠葛就不少,李冰进村不久,就碰上了三舅到区信访办告状的事,三舅指责他偏袒大舅,没有将自己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李冰体察民情,具体分析了争当“贫困户”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有平均主义、“红眼病”之类的小农意识作祟,但也不排除“识别不精不准”引发的某些合理诉求;他秉公执法,宁可让亲戚骂,而“不能让杨家坪的老百姓骂”,公正地妥善地处理好了“通过识别并建档立卡”的难题;他富有人情味地体恤介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边缘、达不到立卡标准的农户并给予帮助。作者铆足了劲写这点,固然因为这个环节最能体现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也是因为其最艰难,最能体现干部能力和作风,最能显示他们的人格精神。

以石头的名义开花

罗长江将这本著录武陵源脱贫历程的书定名为《石头开花》,自有其用意在。石头,在武陵源唱主角。特有的砂岩大峰林,处处“层峦叠嶂,奇峰竞立,洞壑密布,溪涧乱流”,曾经阻碍和限制了武陵源人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经济上的绝对贫困,世代相承,有如陷阱。罗长江对此深有感慨:“在那里,‘贫穷’似乎是‘美丽’的孪生姐妹,是‘美丽’甩不掉的影子,触目惊心的‘贫穷’甚至将‘美丽’给屏蔽了,俨然以代言人的角色出镜。”随着武陵源人藉旅游扶贫的“武陵源模式”取得脱贫斗争的胜利,“石头开花”对此巨变作出诗意界定和诗意诠释。“觉得整个武陵源恰是一朵硕大无比的鲜花呀,绽放着旅游扶贫之‘武陵源模式’的瑰丽与璀璨”。崎岖曲折的武陵源脱贫史,挣脱了贫穷羁绊的武陵源故事,远比神话美丽而动人,以石头的名义开花,向历史和大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石头开花》以武陵源区脱贫斗争取得完胜的历程为原点,以武陵源之事讲湖南、讲中国,同时设置了历史大背景,其视界所及,遍于古往今来贤哲们拯世济贫的抱负、构想与作为。换个角度,再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看湖南、看武陵源,同样设置了世界性的大背景,于超越现实与历史的时空审视武陵源的脱贫事业。当中国成就了人类减贫史上奇迹之际,细读《石头开花》,会从中这个细部中领略到这场征战的艰难和严峻,从中品赏到胜利的愉悦。

--> 2021-01-28 ——《石头开花》笔谈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39250.html 1 以跨文体审美张力涵纳脱贫攻坚气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