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晴 通讯员 罗文婷
年近了,唤起人们打糍粑的记忆。传统技艺打糍粑是土家族忙年中十分有仪式感的劳动,这一幕,留在记忆一隅的热闹欢腾,在张家界毕兹卡农庄也能重现和体验。
打糍粑首要环节是蒸糯米。先将上好的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拣出其中的谷壳杂质后,放入洁净的盆中,用新鲜井水浸泡10小时左右再滤干,放入蒸锅,用熊熊大火蒸煮。灶房里的柴火烧得红红火火,发出噼剥直响的声音,铁锅“滋滋”作响,火苗在灶门前伸伸缩缩,放入甑子里蒸半个小时左右,糯米饭就蒸好了。
接着,“打糍”开场了,打糍粑是个技术活,讲究狠、准、有劲,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扎实。刚开始不懂如何发力的两人面对面一顿对捣,老人在旁边指点:打粑粑的两个人要配合好动作步伐!做上手的人一般为青年汉子,他在石臼边站稳,双手紧握舂锤长长的木柄,身子微弓着拉成架势。
糯米粘性大,打粑粑的人必须得有几把力气才撑得起。土家族中的“糯米后生”是用来形容指孔武有力的青壮年男子,为了证明自己还是糯米后生儿,这些人也是拼了!只见同伴们嘴里还喊着:“嘿——哟,嘿——哟!”动作与喘息都达到统一,木锤一下比一下急促。在这寒冬腊月的天气,上身穿一件单衣操作,一阵子工夫就大汗淋淋。
初始,臼里的饭坯比较松散,只用七分劲,木锤下得沉缓而慢,以免饭坯溅出了臼外。随着饭坯逐渐粘稠成团,上手便放开了架势,胳膊抡起,双手高举过头,待到米粒渐变模糊且有粘性时,这样一起一落,边打边转,声音吆喝有声,动作孔武有力,直打到糯米成糊状就算大功告成。
打好的热糍粑放在案板上,余下来的工序就交给土家阿婆们来完成。糯米团在她们手中摆弄几下,双手一合一挤间一个个小圆球就出来了,再拿一张桌布过来覆盖在糯米团上,就该孩子们上场,爬上桌子,一顿猛踩猛跳,就给压成平平整整的大块状模样儿,糍粑正式成型。
糍粑的吃法有很多,用青菜下粑粑片,叫煮粑粑,用菜油煎,叫煎粑粑,煎熟后拌上红糖也很美味。而令人倾心的还是那原始吃法,用炭火烤,张家界人叫烧粑粑,把糍粑就放在烤火炉上烤,两面翻烤,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将粑粑烤成炸出一道口子是儿时最期待的场景,烤熟后,轻轻一撕开到内里,在冒着热气的粑粑里裹上霉豆腐,包点儿萝卜腌菜……就拿着它开始大快朵颐!
那种惬意的享受莫可言表,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顿时觉得生活也是很容易满足的!
店名:毕兹卡农庄
地址:永定区天门山镇
电话:1331744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