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宁惠
在数日秋雨的洗濯下,永定区三家馆乡的莓茶基地,满目葱绿,山水茶乡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年纪大了,就在莓茶基地锄草、施肥、采茶,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一年光务工工资都有2万多块。现在每天还能采茶10公斤左右……”今年65岁的吴志国,家住三家馆村,老两口均为残疾人,自张家界茅岩河投资有限公司在三家馆乡种植莓茶以来,就一直在该基地务工。
“我们村主要发展莓茶产业,2018年种100多亩莓茶,到今年,已经扩展到600多亩,预计今年茶叶总产量在15吨左右,总产值可达500多万元。”桥头村莓茶基地负责人高忠红说。“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带动周边的农户脱贫致富,在就业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户,帮助他们增收脱贫。我们这里发展莓茶产业后,很多村民都到村里来务工,尤其是贫困户,每个月至少能增收1500元。”
4年前,安坪村的覃老平还是贫困户,因为妻子生病,他花光了积蓄。2015年,安平村开始搞莓茶种植试点,覃老平先试种4亩,结果第一年就脱贫了。而今他种植了75亩莓茶,一年的收益有40多万元。
一片片不起眼的叶子,经采摘、炒制、经销等环节,拉通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财富链。
近年来,永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张家界莓茶产业发展,把张家界莓茶作为“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和助力全区精准扶贫产业之一重点培育、重点打造,按照“政府主导、农户主体、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工作思路,科学编制规划,落实发展措施,完善联结机制,塑造公共品牌,全区莓茶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为助推张家界莓茶精准扶贫产业,该区出台了《永定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等文件,整合产业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支持莓茶产业发展,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政策的引导下, 截至今年8月,全区莓茶种植面积已达8.1万多亩,全区专门从事莓茶种植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已达101家,从事莓茶深加工企业发展到49家,全区莓茶加工产品注册商标已达41个,建成了两个张家界莓茶特色产业省级示范园,两个万亩莓茶发展乡镇,5个千亩莓茶发展乡镇,1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个种苗圃基地;创建实施了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莓茶特色产业强镇,“一县一特”特色产业集聚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县等一批项目。该区在2019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博览会上荣获“创新养生茶”金奖。2020年,天门郡获得2020第十二届湖南茶业博览会“茶祖神农杯”金奖。
“截至2019年,我们的订单帮扶与孵化基地模式总计推动张家界莓茶基地发展突破万亩,带动建档立卡户达3800人以上。” 茅岩河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覃国银说。
湖南乾坤生物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超表示,围绕张家界莓茶产业发展,公司实行全产业链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围绕莓茶深度开发,与多家单位建立产学研技术合作关系,开发了莓茶饮品等系列新产品,并组织实施了张家界莓茶太空育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经营莓茶产业20多年了,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没有做大做强。我2014年花了500万元注册下来‘茅岩莓’商标,前后历经14年才成功。而今,国家的政策好,我们张家界市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为了让更多的百姓受益,更加发展壮大张家界莓茶产业, 2017年上半年,我完成了注册商标的无偿出让……”李新秋很自豪地对记者说。
近两年,莓茶产业带动全区7000多户农户脱贫,实现近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2000至5000元。2019年全区莓茶加工产值达11.2亿元。
昔日深山里不起眼的莓茶叶,已变身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黄金叶”,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永定区将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围绕强区富民,一县一特的目标,预计到2023年,发展‘张家界莓茶’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实现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带动10万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将‘张家界莓茶’打造成强区产业、富民产业、世界名茶。”永定区区委书记祝云武满怀信心地说。